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新探

2019-11-14 14:50赵宇濛
新课程·中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罗素

赵宇濛

摘 要: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上半叶享誉西方乃至世界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是众多重大事件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在其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罗素有近70年时间致力于反战和平运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正值不惑之年的罗素不仅目睹了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卷入战争旋涡,还见证了英国为赢得大战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对此他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演讲与著作中多次论述出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伯特兰·罗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德国在经济实力上超过了老牌的英国和法国。后起的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引起诸多大国的不满,英、德矛盾遂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之一,也为英国参加战争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1914年,萨拉热窝发生暗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而英国国内亦有从中立滑向战争的趋势。同年,德国分别向俄国以及法国宣战并入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纵观当时世界的局势,无论是英国为德国所迫卷入战争还是英国主动迎战以赢取战争主动权,罗素对英国参战这个既定事实表达强烈的谴责和不满,并对英国参战的原因进行了强有力的分析,为此他提出以下三点。

一、国家政策失误

1.错误的外交政策

早在1839年,英国与比利时签订《伦敦条约》,英国承认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1911年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期间,英国外交官爱德华·格雷表示英国将继续保卫法国。因此,1914年后,随着德国入侵比利时、进攻法国,英国不得不履行当初的外交承诺,走进战争的漩涡。罗素对这些制定外交政策的政府官员们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我们在帮助罪犯反对自由、正义和文明,动机:对德国人的恐惧。去年夏天他们几乎引起战争,这是海军巨大开支的根源。治疗:与德国人友好。方法:行刺格雷。”罗素认为,正是因为英国领导人对于德国的惧怕才贸然发动战争,在僭越国家权力范围后却依然没有考虑到战争到底为国民带来了怎样实质性的利益,任由战争损害国民自由、破坏民主文明、阻止当前应有的正义。英国政府既没有对国家尽到责任,也没有对欧洲尽到责任,更没有对人类尽到责任。

2.国内政策对民众思想的制约

这种政策的制约手段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國家法律的思想控制;二是新闻界的舆论宣传。对于前者,罗素深有体会。由于在战争中宣传反战思想,抨击国家外交政策,罗素在国内的演讲受到了限制,陆军部命令罗素只能在曼彻斯特之类的内地城市演讲,不能到沿海地区演讲,以防有通敌嫌疑。在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罗素因当局者不肯派发签证而作罢,他后来不满地写道:“战时,凡是对国家涉外政策的批评都是犯罪。在大多数人和当权者看来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在另一些人眼里却不值得追求……如此运作的专制统治,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他的成功:几乎无人敢冒险去招惹迫害,这种迫害确实厉害之极。”此外,罗素认为新闻媒体在推动战争的爆发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在新闻界喋喋不休的影响下,国家大造舆论。……如果年轻人拒绝参战,他就会发现无人雇佣他,走在街上就会遭到朋友的侮辱和蔑视,过去喜欢他的女人就会嘲笑他:这样的惩罚如同死刑一样还难以忍受。”新闻媒体之所以会利用“鼓吹战争有理的写手和以此来毒害儿童灵魂的历史教科书”来发出参战的呼吁,不仅是其与外交家们协商的结果,也与其自身利益有关。如同隐藏在战争背后的军火制造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强化战争的必要性”。领导人的独裁统治控制着社会思想,并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参加战争的思想,使参战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新闻对战争思想的宣传激发了国内人民空前的好战热情,使民众对战争产生不理智的好感,以致于对战争的性质不加思索。社会舆论带动了国内人民思想的走向,恰恰也是政府为了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

3.决策者的黩武好战和骄奢淫逸

罗素将英国国家政策的失误还归于政策背后的决策者。他说:“我指的是那些惯于发号施令的人身上易于养成的好斗的性格……大凡拥有最大权利的人就最爱战争,而最没有权利的人最不愿意产生对外国的仇恨,这也是集权必然导致的罪恶之一。”接着罗素又痛斥道:“所有这些疯狂、愤怒以及我们文明与希望的消失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有着一帮骄奢淫逸的官僚,他们大多愚蠢不堪!缺乏想象与才智。没人愿意为了抵制国家的傲慢而付出什么。”决策者这种好战性格直接影响到国民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冷静地支持战争,直至战争爆发后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的错误。除了黩武好战之外,决策者还骄奢淫逸、头脑简单、无才无德,这种腐败的政府却打着国家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而国内百姓却浑然不知。

二、国民所谓的爱国主义精神

1.国民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所产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914年11月,罗素撰写《为什么各国喜爱战争》一书,并且指出,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危机时期,欧洲的每个国家都经历了类似于“坠入爱河一般的本能发展”。罗素在《论国家》一文中指出:“部族情感一直支撑着对君主的忠诚。现在它依旧像过去一样强烈,成为支持国家权力的主要力量”,在文章后面又指出这样的后果:“爱国主义中的宗教精神就会在教育的作用下增强。在每一个文明国家中,所有对于孩子的训示都要强调本国的优点,并指出外国的缺点。……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由于他们的国家比别国的强,所以在国家之间的争斗中,本国就应该得到支持,即便这场争斗是由他们国家挑起的……这种看法如此的根深蒂固……它所追求的利益仅仅是本国的利益,而不是全人类的利益。”罗素认为,现阶段的教育思想蒙蔽了国民的双眼,导致青年乃至孩子都盲目地爱国,忽略了和平的重要性,在所谓的爱国主义中掺杂宗教精神,使这种爱国的味道变质。

2.与英国国内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关

当时的英国成年人大多成长于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帝国余晖仍在,人们很难敏锐地嗅到国力总体下降的趋势,更无法预料这场残酷的战争将给大英帝国的未来带来怎樣的影响,加上民众单纯地认为英国之国力远甚于其他国家,短时间内战胜他国并不是难事,战争的新鲜感刺激着每一位好战者的心脏。因此,在英国国内,大部分民众对这场战争并无反感之意。此观点在1916年罗素的《社会改造原理》中得到了证实,罗素说:“战争产于人类的本性,……主要是从冲动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产生于理性和愿望。”除此之外,英德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在战争前和战争中被大众传媒的二次加工得到放大,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强国在落后的国家寻找新的投资场所

对该原因的分析,罗素本人在演讲中表示完全支持霍布森先生的看法并援引霍布森本人在著作中的论点:“一切近代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主导动机和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产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首先是投资市场,其次是销售国内剩余产品的市场。……这笔基金掌握在财阀阶层手中,于是就产生了商品需求量的缩小和相应的美国产业界资本过剩的现象……同样;向外扩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鉴于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固有的内在危机,资本主义列强的财阀才会将祸水引向相应的弱小的国家。这种引向的方式之一便是战争,众多大国纷纷效仿这种方式就会引起小规模的战争,一旦两个大国乃至更多大国对一块土地共同掠夺,矛盾就会显现,这时的战争便会转化为大规模的战争。

总体看来,在罗素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中,前两点的原因把爆发的源头指向对于统治者政策的需要。罗素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教育体制、社会舆论都使人民向参战倾斜,人们在奋不顾身的战斗中失去自我,破坏了和平与自由,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和愈演愈烈。第三点原因是罗素对这场战争在经济上的分析,道出了资本主义垄断者贪婪的一幕。不过,从罗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罗素反战绝非是因为他“亲德”。相反,反战是基于他对祖国英国的热爱,对和平的热爱,对人性和人类福祉的关怀。在罗素看来,战争令人深恶痛绝,和平再短暂,也比连年征战、血流成河好得多。

参考文献:

[1]田智,罗俐琳.从剑桥走出的多情才子:伯特兰·罗素[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Ray Perrkins,Jr,ed.Yours Faithfully,Bertrand Russell[M].A life long Fight for Peace,Justice and Truth in letters to the Editor,Open Court Pablishing,2002:3537.

[3]罗素.罗素自选文集[M].戴玉庆,译.商务印书馆,2006.

[4]罗素.罗素自传[M].陈启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5]罗素.罗素论自由·国际关系[M].姚洪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6]李超.伯特兰·罗素和平思想起源与发展[D].南京大学,2011.

[7]Bertrand Russell.Justice in War Time[M].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1917:58.

[8]罗素.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第一次世界大战罗素
罗素悖论
停战一百年之后,美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普遍记忆仍离不开史努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数字对调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充满喜悦的生活
“非常害羞”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西班牙流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