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第二课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忽略了第二课堂的本质,因此第二课堂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的探讨,以本校实际情况为例,提出相应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及相应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本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研究与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被重视。传统的第二课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国内现状分析
高校第二课堂逐步体现了自身在素质教育中的特色和优势,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认为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第二课堂建设理念需要加强和统一,过分强调第一课堂的重要性,忽视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作用,这种思维使得学校和学院各部门对第二课堂没有统一的认识,部门间的关注和合作程度也不够。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各级团委、学生会或社团,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
其次,第二课堂活动种类繁多但缺乏针对性,质量不高,活动数量和形式基本以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化体育、学术讲座为主,多数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和二级社团自发组织的活动,有部分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学院布置的相应的职责或任务,刷学分,一些活动盲目参照其它活动,并没有真正关注自身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参与数量与质量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最初目的。于此同时,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一些与第一课堂关系并不紧密,志愿者活动主要依靠体力和捐款。寒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形式上的,更多的同学是为了保研或者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荣誉而去参加的,自愿的很少,更别提利用所学知识去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再次,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热情不够很多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涉及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活动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思想的影响。
最后,需要加强学生社团和管理体制建设。
二、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
1.第二课堂管理制度
以我校体育部为例,体育部成立了群体竞赛中心,配合校团委工作,负责第二课堂的组织、活动及管理。对教师实行任命制,体育部直属的26个社团每个社团配一名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对社团日常指导,活动制定、监督等等。体育部还实行了绩效奖励制度,对于每学年取得优秀社团称号的指导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其指导社团的积极性。
2.建设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1)第二课堂内容专业化,第二课堂是一门学科,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素质教育和专业发展相得益彰,目前我校理论研究活动较少,暑期社会实践也只是去服务,很少运用所学专业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应注重围绕学生专业的组织,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并专注于建立一些独特的第二课堂,是他们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2)第二课堂全民参与化,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组织还有社团,缺乏积极的支持和配合,指导老师甚少,积极性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创意新颖独到,却没有合适的老师指导。最后导致的现象就是随意挂面老师,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更深层次的指导。所以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指导,并在相应的政策上得以体现。特别是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应给与物质或荣誉的奖励,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共同提高。
三、第二课堂建设引导策略
(1)正确处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加强对第二课堂的支持和指导,特别是指导教师的专门化与专项化。
(2)完善评估体系。
很多同学选修的目的并不是兴趣爱好,而是凑够学分,这样就失去了第二课堂的意义。从政策上来讲,老师为了绩效而凑课时,缺少熱情,参与性不强,讲课空泛,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所以对学生来讲,仅凭热情和积极性是不够的,一定要从制度上保障,包括教学质量,活动评价和奖励等。对教师进行评估和量化,学生参与教评,可以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3)全面的规划与设计
首先,建立第二课堂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管理机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校情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学校(院)党委书记负总责,学院(系)党总支书记负全部责任,职责到位。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以及在组织中设立专门部门。由学校的教学部门统一组织和管理,统一协调,统一评估,确保人员、财物和物质的协调,真正建立第二课堂的领导,真正实施第二课堂活动。
其次,建立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高校的政策倾向。高校在第二课堂的突出作用下,应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纳入高校整体教学体系,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实现课堂的联动与协调发展。
最后,建立学生实践考评与质量监控。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仔细组织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并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活动应按照拟活动大纲和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范围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期间的工作和总结。测试分数以结合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活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综合评估成绩。如果考核成绩不及格或参加时间不足三分之二,必须重修。该活动实施了整个评估过程,实现目标评估和过程评估的结合。
四、结语
学校要配合第二课堂的发展需求,合理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包括学生社团、创新创业部门在第二课堂方面的管理指导与联系,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构建第二课堂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昆,牛超,王振辉.高校培养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模式研究[J].华章,2014(10).
[2]刘小西.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革新路径及现实意义研究[J].商情,2017(15).
[3]谢相勋,杜理才,李同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8).
[4]罗海燕.高等教育阶段第二课堂的定位反思[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3).
[5]陈少凡,龙玥.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子,2013(10).
作者简介:彭博(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