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
我想说,是绝望。
虽然金圣叹曾如此盛赞:“《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诗人郭沫若也曾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然而我觉得,王实甫的《西厢记》结局太唯美太浪漫主义,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祝愿虽然很讨喜,但远不如元稹的《莺莺传》来得真实。
《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前半部分与《西厢记》大抵相同。张君瑞寄住普救寺,巧遇颇有资财的崔氏孀妇携弱女幼子路过蒲州,也寄居此寺。时值蒲州地方军作乱,军土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君瑞修书一封致旧交蒲将,才使崔家得以保全,崔氏设宴答谢张生,并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妙龄十七的莺莺颜色艳异、凝睇怨绝,张生心旌摇荡,不能自持,故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红娘曾劝他向崔家提亲,以求名正言顺,可是张生却以礼节繁缛等小借口搪塞过去。后来,张生送诗,莺莺回复,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而返。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红娘却敛衾携枕,引着娇羞的莺莺来到张生所住的小厢房,自荐枕席,二人遂成其好。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后来张生便去了长安,第二年科考落第,后一直滞留长安。张生也曾寄信及花胜、口脂等物给莺莺,莺莺手捧信物,“临纸呜咽,情不能申”。莺莺回信凄婉,并寄去玉环、青丝、文竹茶碾子等贴身之物,取“愿得君子如玉之真,我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之意,并央他给她一个名分。然而,张生执其信到处卖弄,并称莺莺此等曼妙美人,投怀送抱,实为惑人的“尤物”,与褒姒、妲己无异。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大造舆论。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陈寅恪也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林语堂剖析得更为详尽,意思大体为,《会真记》是元稹身历之事,“无论元稹与崔莺莺为中表,普救寺之乱军,元微之之赴考年月,及其所作《续会真诗三十韵》《古决绝词》《梦游春词》等,皆与《会真记》所言,若合符节。这是古今人考据确凿无疑的结论。”《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会真,是遇仙的意思。元稹只当自己跟刘晨、阮肇一样,是在深山里邂逅女仙,一场艳遇而已,不当真的。元稹人到中年时所作的《梦游春七十韵》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态度:
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
浮生转经历,道性尤坚固。
近作梦仙诗,亦如劳肺腑。
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
元稹假托张生之名,叙自己之事。其不愿直说是怕误了自己攀龙附凤的一枕春夢,其不得不说是唯恐湮没了自己的风流才名。《莺莺传》不过是他用来为自己赚取人气和声名的,连白居易、杨巨源、李绅都赞许他“善补过”。一介寒土的他,后来竟娶得京城显宦之女为妻。
这样的故事凉薄,然而真实;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浪漫唯美,团团圆圆。然而虽然浪漫,就算唯美,哪怕团圆,《西厢记》中最华美的章节,却仍然是以绝望为底色的。“长亭送别”一节为何会成为爱情的绝唱?我以为,还是由于莺莺的绝望。
在元稹的《莺莺传》里,莺莺的绝望成了命运的真实;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莺莺的绝望成就了爱情的绝美,也成就了艺术的绝美。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追追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扭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了)(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爱情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只要不到最后结局,在整个过程中,女人(尤其是古代女子)的情绪通常都是绝望大于希望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应该也看过或听过太多类似《莺莺传》里的莺莺的结局。
所以长亭一别,莺莺情深深意绵绵,语切切泪涟涟,恨、怨、怅、痴、醉、愁、叹、盼、闷、思、忧、念,百感交集。泪染霜林,玉肌清减,茶饭不思,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坐卧不安、牵肠挂肚、难舍难分,担忧张生功名难就无颜回乡一去不返,担忧张生孤身在外的健康平安,也担忧张生在异乡花草中流连栖迟。
因为相遇相知相得相爱来之不易,生离之痛更胜过死别,所以莺莺内心的绝望只能用一段又一段发自肺腑的唱词来宣泄;因为男人的世界是全世界而女人的全世界是男人,所以莺莺内心的绝望只能用千叮万嘱来掩盖;因为风筝的线从此不在自己手上而异乡的花草布满天涯,所以莺莺内心的绝望只能用送了一程又一程来消减。
绝望的情感是一种悲剧美。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艺术美。它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其实故事停在这里就可以了。在我心里,我觉得真实的世界到这里常常就结束了。走散了就是走散了,再也回不来。
看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了。
刘兰芝焦伸卿最终是在一起了,但却只能是以鸳鸯的生命样式;梁山伯祝英台最终也在一起了,但却只能是以蝴蝶的生命样式。鸳鸯蝴蝶,美则美矣,然而何其悲凉!这是中国人善意的浪漫,一种自欺欺人的自圆其说。
诚实一些的说法是,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也没能哭回她的夫君,织女永远只能与牛郎两岸相隔,白娘子怎样都得不到许仙完全的接纳,虞姬只能用自己的鲜血为项羽绽放最后的美丽,杨玉环死于最宠爱她的夫君的手诏,陆游唐琬最终只能错错错莫莫莫,李清照赵明诚最终只能凄凄惨惨戚戚,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俘获芳心,携卓文君私奔时何等情切,但官场得意时也会有迫使卓文君作《白头吟》的小插曲:贾宝玉如此钟爱林妹妹却仍会对宝姐姐雪白丰腴的手腕意乱神迷;沈复与芸娘再怎么情深意浓也抵挡不住“浪游记快”的浪子生活的诱惑……平凡的、高贵的、刚烈的、温婉的,那些历史尘烟中、文学长廊里沉沉浮浮、来来往往的女子,没有一个能够逃脱命运的劫数和爱情的魔咒。
然而正是因为那些绝望,才成就了爱情的绝美,也才成就了艺术的绝美。
喜剧常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完美,而悲剧更符合凡人的生存哲学,虽沉重了些,感伤了些,但最为贴近人的心扉,震撼人的灵魂。
所以泰坦尼克号必须沉没,所以姑姑失去了她的纯洁而杨过被金庸砍了胳膊。
所以莺莺可以等张生回来而张生一般不可能回来,所以王实甫设计的结局是一个艺术上的败笔,但是感谢他,他提升了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这样勇敢而纯粹的爱情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不多见,l号男嘉宾张君瑞一出场就被官二代兼富二代的“白富美”崔莺莺爆灯了。这样的情节实在激动人心。奇跡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欢迎。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王实甫的《西厢记》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比,在主题方面,自觉不自觉地的确进步了不少,譬如人性的启蒙、自我的萌动,譬如对封建礼教的突围、对婚姻价值观的颠覆,譬如对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的爱情的超越,譬如,尝试去刻画二人在心灵上的契合。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是一种惊人的先见与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