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晓雷 刘丽霞
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属于一种多发疾病,多半以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为主。在中医理论中,该种疾病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根据中医学的治疗经验,其临床效果显著,本文旨在进一步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升降治疗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4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开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分组方法:采用抽签法分组,共2组(对照组、观察组)。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240例患者年龄为22~61岁,平均(43.89±6.49)岁;男女分别为123例、117例;病程为1~11年,平均为(6.24±0.61)年。对照组240例患者年龄为23~62岁,平均(43.91±6.53)岁;男女分别为119例、121例;病程为1~12年,平均为(6.27±0.62)年。组间基线资料(病程、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痞满症状的指导原则进行诊断[1],所有患者均反复发作2个月以上,存在胀满、饱胀、胀痛等症状。
1.2.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国际胃肠病学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以及中国中医内科学会《中医胃肠病学》中的诊断标准[2],该480例患者均具有上腹疼痛、上腹不适症状,在经过排便之后未能缓解,同时存在持续性的上腹疼痛。经过临床B超、内镜等检查,全部排除器质性病变,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器质性病变包括: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消化性溃疡等。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存在上腹正中疼痛以及不适的患者;2)未进行过腹部手术的患者;3)临床资料完整以及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1)糖尿病患者;2)系统性的硬化症患者;3)认知功能异常、精神疾病等系统疾病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的240例患者给予西药治疗措施,给予患者10 mg西沙必利(生产厂家: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20343)口服治疗,每日3次,均在饭前20 min左右用药,共治疗28 d。观察组的240例患者均采取中药调理脾胃升降治疗方案,调理脾胃基本药方包括:茯苓10 g,姜半夏10 g,党参10 g,枳壳10 g,陈皮10 g,厚朴6 g,炙甘草5 g,白术10 g等[3];存在食滞的患者在基础方上加用炒麦芽与焦山楂各15 g;存在胃热的患者加用黄连3 g[4];失眠多梦的患者加用合欢皮15 g,茯神10 g;痞满甚的患者可将基础方中的枳壳改成20 g,白术与党参改成6 g;肝胃不和的患者加用白芍10 g,柴胡10 g;脾胃虚寒加干姜6 g;针对嗳气甚的患者给予枇杷叶10 g与旋覆花10 g[5]。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将其对症药方放置水中煎熬,分成早晚2份服用,每日1剂,共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为14 d。
1.4.2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空腹血浆胃动素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
1.4.3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效果包括显著、有效、无效等3种,总有效=显效+有效。显效:2组患者各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临床上腹疼痛、反酸、恶心、乏力、烧心感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有所恢复,症状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未发生变化,甚至加重。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4种,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进行评价[6],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改善情况越好;临床症状积分主要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种,分别为3分、2分、1分,无症状反应则为0分,其中包括恶心与呕吐、上腹胀、泛酸、烧心、乏力、嗳气、上腹疼痛、进食少等;空腹血浆胃动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进行测定,分别在患者晚饭后14 h以及加测之前的1 h,抽取患者3 ml空腹血,将抑肽酶与抗凝剂加入其中,确保检测的浓度以及准确性。
2.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9.58%),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积分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恶心与呕吐、上腹胀、泛酸、烧心、乏力、嗳气、上腹疼痛、进食少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胃动素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变化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胃动素比较
(例,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例,
在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一种常见多发疾病,该种疾病在西医领域中属于一种功能性紊乱疾病,而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泛酸、不适等等[7]。在中医学理论中对于该疾病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因患者情志失调、虚气留滞、外邪内陷、脾胃虚弱等等因素,该病的病位在胃部,其病变脏腑为脾胃。有相关医案指南提到[8],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两者之间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患者自身的脾胃功能与气机升降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并且对其发病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饮食的吸收、水谷的运输、消化等等均具有重要关联[9]。以往采取西药治疗措施,虽然能对其胃肠道动力进行改善,避免出现食物滞留以及反流情况,不断加强并改善其胃肠运动,治疗该种疾病的西药无法抑制乙酰胆碱的活动,也无法对其多巴胺的受体进行阻断,因此不会增加患者胃酸分泌,也不会造成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异常,但其临床不良反应较多,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可逆性的肝功能异常。
患者脾胃升降失常的病机是清气在下、浊气在上、则生飧泄、则生胀,患者脾升胃降则能够确保进食正常的吸收、消化、排泄,因此在其治疗过程中需给其脾升胃降的功能进行全面完善,从而逐渐调理患者消化系统疾病[10]。而调理脾胃升降的主要治疗方针就是促进患者胃肠运动改善,脾胃得健,从而中焦气机和顺等等。不仅能够调理患者脾胃升降,恢复患者气机的调顺,对其临床症状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提出[11],枳壳能够改善患者胃肠平滑肌,对其作用能够起到双向的调节性,不仅能够将其胃肠作用保持兴奋,对其平滑肌张力以及解痉挛等作用也具有显著效果,全面加强其自身排空能力,促进患者胃肠蠕动[12]。药方当中的白术与党参不仅能够双向调节患者胃肠功能,还能够全面改善患者胃肠激素的分泌情况,而半夏则能够调节患者胃肠功能,加强其肠道的蠕动情况,陈皮会起到促进消化,改善其胃液分泌等等功效。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采取中药调理脾胃升降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可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对其脾胃升降情况进行调理,促进患者气机通畅,不仅能够恢复患者各项症状积分情况,对改善血浆胃动素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该种治疗方式不仅临床效果显著,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明显效果,可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