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中社会保障发展的路径

2019-11-14 03:08楠,
关键词:动能社会保障培育

朱 楠, 刘 斌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其特征。在此时代背景下,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动力成为新增长点。因此,以新动能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发展策略,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望形成对传统产业深刻重塑。2019年恰逢西部大开发20周年,2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和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存在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整个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5%(1)数据来源于201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尤其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西部地区更需大力培育新动能,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

在新动能培育中人力资本作为重要一环,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转型、要素升级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优化和保障人力资本将大大提高创新能力。Munir Ahmad和Rana Ejaz Ali Khan的研究指出人力资本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人力资本前期积累越高,当前时期的经济增长越快,同时为了市场的灵活性,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持续的投资[1]。基于“新动能”内涵范畴,学者们主要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与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力资本与新动能培育四部分进行研究:在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方面,龚新蜀、王曼、潘明明借助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向影响,并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人力资本的结构和存量对这种影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结构会加剧此效应,而人力资本的存量显著地抑制此效应[2]。钟水映、余远从人口老龄化角度,指出人口老龄化能有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且有很强的空间外溢效应[3]。在企业家精神方面,Amparo Castello-Climent认为企业家或管理型人力资本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4]。牛建国指出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如何偏离体现套利性精神的模仿依赖,实现创新精神所驱动的机制创造[5]。黄海艳、张红彬认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和市场环境、政策和制度环境作为保障[6]。在人力资本与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陈翔、易定红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和产业集聚效应,分析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显著加快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并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强化[7]。范晓莉、崔艺苧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认为高技能和低技能人力资本的占比会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8]。在人力资本与新动能培育方面,李刚认为我国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产品供给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是要素供给市场和要素结构的升级,未来不断提升劳动力要素质量,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9]。洪银兴认为人力资本服务成为新动能反映现代经济增长的趋势,人力资本积累会提高全社会生产率的收益递增的外部正效应,并会成为创新的第一要素[10]。

而人力资本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维护,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减震器,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恢复和再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人力资本作为要素主体发挥更高的效率。就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三者关系而言,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丁忠民、玉国华、王定祥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研究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用,指出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有负面效应,并呈现区域差异性,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11]。陈曦、边恕、范璐璐等认为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投资,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是激励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12]。孙早、刘李华通过构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有效地激发社会成员的企业家精神,还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13]。郑功成、谢琼指出经济是影响社会保障的基础,同时社会保障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重新均衡的不断往复的过程[14]。贾俊雪、李紫霄、秦聪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指出社会保障不利于经济增长,这种不利影响降低了物质资本投资率的增长速度,并降低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5]。周泽炯、马艳平认为公共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全国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说明了西部地区公共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有待加强[16]。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新动能和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鲜有文献将新动能、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放在统一的框架下研究其运作机理;二是少有文献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研究社会保障与新动能培育的关系,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经历了由制度建立向制度完善、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的过程,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如何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以促进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中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问题,以人力资本为中间要素,建立新动能培育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逻辑关系和运作机制,通过模型架构和数据分析对其进行验证,并在验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新动能培育中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新时代新动能与社会保障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

(一)新时代新动能的界定

1.新动能的概念

新动能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驱动力。新动能是相对旧动能而提出的,只要能为经济带来数量和质量增长的动力就是新动能。同时新的动能转换又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旧动能的改造、升级转变成新动能。当前要逐步通过新动能的增量对冲旧动能,并为旧动能的升级赢得空间。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新动能培育的动力在于创新,尤其体现在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创新型经济成为新动能培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本思路。此外,新动能又与创新、改革、开放等政策相关联,作用于经济社会各个维度,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改革新动能;二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大湾区形成的开放新动能;三是要素、动力、产业结构优化释放出结构新动能;四是劳动力人口教育水平、职业技能提高形成人力资本新动能。

2.新动能的特征

(1)成长快 成长快是新动能的首要特点,即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快,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比如2018年前7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和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3%,同比增长0.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4.9个百分点(2)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

(2)活力强 新动能培育的活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证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仅2018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达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同时新设市场主体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设市场主体56.9万户,同比增长19.9%(3)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二是新动能通过增强各主体间的协调性,优化要素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活力。

(3)业态新 新动能通过“互联网+”形成新业态,大数据成为一种新资源,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产业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专门从事共享服务的企业开始出现,涵盖多个领域,规模迅速扩大,通过网络结构实现了共创共享。这样知识、信息、数据等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跨界创新融合越来越广泛,混合经营将成为一种新业态。

(4)以创新为驱动力 新时代下传统的以要素驱动和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解决结构性矛盾和转型阵痛的主要战略。关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领域,还要关注不同创新领域的协同作用,最终形成全面创新体系,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3.新动能的功能

作为一种全新的动力,新动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生产要素分析,知识、技术、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作用逐渐赶超资源、土地、劳动、资本等旧的生产要素,尤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生产方式分析,智能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的现代制造逐渐代替大规模、集约化的传统制造,在这过程中供给链、产业链不断优化升级;从消费模式看,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跨越了时空界限,市场信息及时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手段的便捷优化了消费者的体验,从而有效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紧密连接,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释放消费动能;从分配方式分析,共享观念正在替代产权观念,传统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开始向众创经济和共享经济转变,实现消费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的融通。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

1.分散风险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安全阀”和“稳定器”,能有效地为社会成员分散风险,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是对人的保障,分散了社会成员经历的年老、疾病、失业、贫困、残疾、生育、工伤等各种风险,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维护人的生存权;社会保障制度又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基尼系数,缩小不同人群间、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差距,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2.资源配置功能

社会保障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体现在消费与储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配置等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消费与储蓄具有一定的关联。虽然这种关系是复杂的,但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收入预期的稳定,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分散遭遇风险时的损失,以及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社会救助和失业保险对特殊人群的帮助,都会对当期的消费形成积极作用。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与资本市场。只有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能够形成长期的巨额基金,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需要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对其产生巨大影响。三是社会保障能够促进劳动力再生产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保障安全网下,劳动者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适度和有序的流动,从而降低劳动力配置成本。

3.发展功能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从被动消极预防转变为积极事前事后结合的保障机制,社会保障的发展功能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发展保障上,它可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减少经济动荡、自然灾害、疾病、贫困、伤残和个人不幸带来的脆弱性,保护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提高劳动力质量和实现人力资源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社会保障在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带来良好的预期,能够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潜能,并增强社会成员的自信心。

(三)新动能培育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运作机理

新动能培育的关键点在于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比其他生产要素更具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创新能力能够优化升级要素结构、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新动能培育。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对人力资本管理的作用,社会收入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力的投资。通过再分配、分散风险机制对促进劳动力恢复和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保护人力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巨大的影响。最终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影响新动能培育,进而有利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图1 社会保障和新动能培育的运作框架

1.人力资本推动新动能培育

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人力资本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本服务于新动能培育。

一是优化要素结构。普通劳动者是通过教育、培训、健康和合理流动的投入形成人力资本的,而人力资本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共同投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全社会的生产收益率递增。从结构角度看,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要素、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化,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加快新动能培育。

二是人力资本具有创新能动性,人力资本能够带来价值增加的智力要素。随着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产业更迭加快,不同产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不同,不论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还是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升级,都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本的这种创新能动性加速新业态的产生,快速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及时调整企业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创造新的增长点。

三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家而言,这种创新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自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人力资本,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领头羊”和“标杆”。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家精神的激发有利于人力资本要素升级,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本创新,同样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提高能成就企业家,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

2.社会保障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六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质量的提高。

一是养老保险影响家庭生育和子女教育投资。农业社会中养儿防老,人们通过多生孩子,实现对家庭人力资本数量的投资,来分散未来养老风险,不会在子女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养老逐渐替代家庭养老,养老金为父母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养儿防老功能下降,尤其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更多的家庭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从而使人力资本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增长的转变。

二是收入再分配机制通过隔代效应影响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时间。社会救助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资金和物质方面的帮助,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权,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贫困导致子女无法接受教育和辍学的问题。

三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医疗救助维护了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和工伤保险能够帮助生病、致伤致残的劳动者及时恢复健康,尽快返回劳动力队伍,有利于保障劳动力供给质量。而生育保险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有利于人类的繁衍生息。

四是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当劳动者遭遇风险、收入中断、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能够得到社会保障的帮助和支持,免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

五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影响劳动力的迁移成本。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更多地消除劳动力迁移成本,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部门间的流动。通过流动实现人力资本有效配置,既增加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又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劳动者对自我教育的投资。

六是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给劳动者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还有一些培训计划,比如失业保险中的再就业培训计划,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提高,重返就业岗位,使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更多的社会劳动,同时对产业结构的转换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新时代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西部大开发20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区域经济布局四大板块中表现较为突出,其中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下,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中仍存在短板,人力资本发展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必要从人力资本的数量、投入、创新能力和配置等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新动能培育。

(一)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对人力资本数量的需求

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首先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当前西部地区大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一批以技术为导向的产业不断壮大,新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经济新业态初露端倪,新产业的出现带来新的就业增长点。此外,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前沿地区,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随之提高,急需大量经济和投资方面的人才。同时,西部地区先后设立了一批国家级新区,如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等。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技能劳动者,以及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企业家。

尽管西部地区在新动能培育中对人力资本数量提出新要求,但现实情况是2018年第四季度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27、1.22、1.39。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12.6万人和10.7万人,下降了13.5%和15.6%(4)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2018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说明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并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西部省份经济欠发达,缺乏优秀企业,收入普遍偏低,造成西部很多省份成为劳务输出大省(市),比如重庆市,重庆人口老龄化全国最严重,2017年人口抚养比为20.6%(5)数据来源:《2018年国家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二是我国劳动力总量随着低生育率、低人口增长率而逐年减少,西部地区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总量下降的压力。

(二)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对增加人力资本投入的需求

人力资本投入一般指对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教育水平和培训关系人力资本的质量,对人力资本投入是新动能培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仍占主体地位,而西部地区文盲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西部地区平均文盲率为6.57%,全国平均文盲率为4.90%。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调查统计。,部分贫困地区文盲群体数量惊人,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文盲村”。这与西部地区总体教育水平落后相关,主要体现在教育支出不足、各个层次教育单位的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政府公共教育支出数量和投资结构是影响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成为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总体来看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水平偏低。例如2017年江苏省教育支出1 979.5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18.6%;山东省教育支出1 89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20%;四川省教育支出1 389.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16%;陕西省教育支出828.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17%;宁夏地区教育支出170.6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仅为12.4%(7)数据来源:《2018年国家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此外,公共教育投资的结构影响着人力资本结构,西部地区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忽略了对专职院校投资,导致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这与新动能培育产生的需求存在巨大的矛盾。

家庭和个人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导力量,目前教育支出居家庭支出的首位,超出养老和医疗支出。而教育投资受制于家庭收入,西部地区又是低收入群体集中区,收入低和教育费用高导致了西部地区较高的文盲率,多数人的教育投资仅能维持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所以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必定要以提高收入为前提。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通过各种专业培训实现的,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虽然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但受制于企业效益。西部地区新兴的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弱,资金供应紧张,多数还处在积累资本阶段,企业的效益微乎其微,难以承受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压力,这严重削弱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综上所述,从政府、家庭和企业层面看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本有巨大的需求,需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三)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对提高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需求

在满足人力资本供给数量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的前提下,还要提高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普通的劳动者会被资本替代,然而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是无法替代的。近几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创新不足。从专利授权量来看,陕西、四川和重庆三省份专利授权量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中仅四川省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背后的直接原因是西部地区科研经费和科研发展投入强度不足(见表1)。除了经费原因外,西部地区创新不足的其他原因还有:一是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西安、成都和重庆三个城市,而其他地区比较稀缺;二是由于地处内陆,西部科研院所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信息滞后,人才技术等要素不能有效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科学研究效率低,缺乏前沿性,以及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等问题;三是西部地区最具优势的领域是国防科技,但其成果难以进入民用领域直接转化成经济价值。另外,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动力,也是调动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企业家的保护机制,保护企业家的合法财产,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入驻,提高创新人才对西部培育新动能的贡献。

表1 2017年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指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对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需求

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往往受到国家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能发掘出潜在的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西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合理配置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改善西部人力资本结构,加快新动能培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可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人力资本是主动性生产要素,其优化配置是其它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前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己主义会驱使人力资本从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低的地区向高的地区流动,这种流动将实现地区间要素合理配置,但不利于西部地区留住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留住人力资本并实现其在西部地区的优化配置是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关键。

其次,人力资本的配置会影响区域的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本优化配置既能减少人力资本闲置,防止人力资本浪费,又能满足落后地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科研创新能力随之提高。近几年西部地区也在通过引进先进人才,优化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加快培育自主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水平。

最后,区域人力资本配置不断优化会带动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积累需要政府在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和人口迁移等方面加大投资,导致这些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行业产品需求的增加,进而促进劳动力就业,改善劳动力收入结构和需求层次,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最终影响商品市场的需求结构。

四、新时代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人力资本与新动能培育

理论上社会保障制度本着公平但不损失效率的原则,分散劳动者风险、免除劳动者后顾之忧、维护劳动者生产及再生产,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持正面作用的观点认为社会保障从人力资本维护、投资环境稳定以及边际生产率提高等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持相反意见的观点认为养老保险会抑制储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会使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现收现付财务制度会引致退休,社会保险费(税)会增加企业负担等。但究竟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尚不清楚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人力资本是否会对新动能产生显著影响?如果产生影响,那么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解答这两个问题将为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提供理论和制度支撑。

(一)建立基本模型

根据社会保障和教育总支出对新动能的作用机理,本文构建了二者对新动能培育关系的线性面板数据模型,为防止异方差,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取对数,建立模型:

LnYit=α0+α1LnSEit+α2LnHEit+ξ1Controlit+εit

(1)

其中α0、α1、α2、ξ1为待估计参数,SEit、HEit分别为社会保障和教育支出,Controlit为控制变量,包括科技产出效率SOit、城镇化水平Urbanit、居民消费水平Consumeit,εit为随机误差项,i为全国30个省份,t为时间。

(二)建立门限面板模型

所谓门限面板模型,是指通过寻找门限变量的门限值,以其值为门限研究变量的非线性关系,其原理类似数学中分段函数的应用。本文建立的门限面板模型是基于Hansen所开发的研究方法[17],首先介绍门限回归基本原理,以较为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为例,其模型可以表示为:

Yt=αxt+ρxt(γ)+εt

(2)

其中Yt和xt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εt为随机误差项,α、ρ是待估计参数,t表示时间,其中xt(γ)=xtIt(γ),γ是门限值,It(γ)={qt≤γ},qt是指所选择的门限变量,当qt≤γ时,It(γ)等于1,反之It(γ)等于0。所以其基本逻辑是门限变量qt高于或低于所得门限值,是否会影响解释变量xt对被解释变量Yt的作用。

本文分析的是面板数据,所以在模型(2)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模型:

Yit=α0+α1xit+ρxit(γ)+εit

(3)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统一增加了识别个体i,it是构造面板数据的基本要素,模型中的参数可通过自抽样法(Bootstrap)来解决。

结合前文社会保障、人力资本与新动能模型的基本原理,以社会保障总支出为第一解释变量、以人均收入为门限变量建立门限模型(4),以人力资本教育支出为第二解释变量、以人均收入为门限变量建立门限模型(5):

LnYit=υ0+υ1LnSEitI(Incomeit<γ1)+υ2LnSEitI(Incomeit≥γ1)+ξ1Controlit+εit

(4)

LnYit=λ0+λ1LnHEitI(Incomeit<γ2)+λ2LnHEitI(Incomeit≥γ2)+ξ1Controlit+εit

(5)

其中υ0、υ1、υ2、λ0、λ1、λ2、ξ1为待估计参数,Incomeit为门限变量,γ1、γ2为待估计的门限值,I(·)是指示函数,即当满足括号内条件时取值1,不满足取值0。其他变量与前文一致。

(三)变量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根据前文中的理论逻辑,这里将被解释变量设置为新产品销售收入(8)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解释变量设置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总支出、教育总支出,用以体现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将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设置为两个控制变量,并以国内专利授权量表示科技产出效率,同时以人均收入为门限变量,通过门限变量进一步分析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具体指标选取和计算见表2。本文采用各省份2008—2017年共计10年的数据(西藏地区因数据缺失予以剔除)进行计量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7年)。

(四)计量结果分析

通过Stata.15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单门限回归,得出计量分析结果(见表3)。以人均收入为门限分别对全国和西部地区面板数据进行单门限检验,二者检验P值均小于0.05,表明全国和西部地区建立的单门限效应模型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确定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门限值,分别为8 168元和8 092元。

表2 变量指标及描述性统计

数据说明:2013年统计口径变化,2013年以后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表3 全国和西部地区单门限检验结果

通过对全国和西部地区的门限回归结果进行整理,得出我国社保支出和教育支出对新动能的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面板门限模型回归结果

注明:***、**、*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内为被估计参数相应的t检验值。

如表4所示,基于人均收入的单门限模型分别对两个解释变量进行分析:首先,当人均收入小于门限值时,全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总支出对于新动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系数为1.523),并且显著性水平较高,这是因为第一阶段收入水平较低,人力资本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支出需求较高,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和医疗总支出使人力资本得以及时补充,这无疑对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样西部地区的社保和医疗总支出对新动能发展也产生了正向作用(系数为1.40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系数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受经济水平的制约,起步比较晚,在西部大开发后才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整体上社会保障和医疗投入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因此其作用略低于全国水平。当人均收入大于或等于门限值时,全国和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总支出都对新动能产生了较小的负面影响,但这种负向关系不显著。一方面在第二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社会保障作为保障和维护基本生活水平的制度设计对人力资本提升的作用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高收入者可以购买商业保险和更好的私人医疗服务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会产生“引致退休效应”,劳动者随着收入水平的变高,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会选择闲暇时间大于工作时间,这样劳动者的总效用水平提高,因此提前退休会发生在富裕国家以及一个国家的富裕阶段。这样劳动者会在年轻时努力工作增加储蓄,以弥补提前退休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但提前退休对人力资本损失、经济竞争力以及国民产出都有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在第一阶段不会显现。改革开放40年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这种负向作用开始出现但并不显著。

其次,对人力资本教育支出进行分析,当人均收入小于门限值时,全国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对于新动能产生明显的负向作用,系数分别为-1.176和-2.358,并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教育支出成效显现较慢,从投入到产出具有一定的周期,享受教育支出的人力资本不一定马上进入社会,有可能还在继续深造,这时支出对于新动能的作用较小;另一方面,在第一阶段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政府教育支出不一定用在教育上,很可能会将其用于生活必要开支,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因此公共教育支出不一定直接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低收入人群集中、教育资源的匮乏都导致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对新动能的负面影响更大。当人均收入大于或等于门限值时,即处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第二阶段,全国教育支出系数由负转正,系数为0.403,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对新动能发展发挥一定正面作用。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系数虽然依旧是负的,但是负向系数在不断减少,由-2.358下降到-0.786,并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说明随着收入门槛的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对新动能的负向影响会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增加将更多地反映在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上,人力资本的积累必然会促进西部地区新动能的发展。

综上分析,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对新动能的影响在收入小于门限值时是正向影响,在收入大于门限值时是负向影响,说明在收入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阶段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对于新动能培育具有巨大的作用,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有所下降。公共教育支出对新动能的影响,在收入小于门限值时是负向的,教育对人力资本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逐渐转变成新动能培育的推力,促进其形成和发展。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较低,因此对新动能培育的影响还有提高的空间。

五、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对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它为新动能培育初始阶段保驾护航。西部地区是我国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这些地区也是贫困连片地区,因此脱贫是关键。就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未来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要实现从建立到不断完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的转型发展,在把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供给对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的推进作用。

(一)以底线公平为原则,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制度

中国自古便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但收入分配不能完全均等化,因为那将有损效率,所以要解决收入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问题。不公平和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状态会阻碍长期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总体进程(9)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贫困是不公平和不平等的体现,西部地区贫困问题,会随着教育、健康、劳动力流动等中间变量影响个人的收入以及发展机会,进而会长期影响西部地区新动能培育和经济发展。而贫穷是会产生代际传递的,贫穷的家庭会产生贫穷的下一代,贫穷的地方也很难脱贫和发展。同时,收入不公平和不平等又会导致效率损失。因为在收入不公平和不平等的情况下,社会成员意识到即使努力工作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收入,这样人们会减少努力程度,而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

西部地区绝对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较大,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山区、边疆等偏远落后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人口居住分散,少数民族聚集,这些地区是精准扶贫的难点,短期内很难摆脱绝对贫困状态。但不管是个人、自然还是社会因素引起的贫困,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低收入群体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在保持一定效率的前提下,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以底线公平为原则。

底线公平并不是“低水平”的公平,它是一种界限,指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和内容,它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保障和承担的责任,底线公平是指除社会成员差异外,有一条共同认可的底线,底线以下部分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底线以上的部分可由市场、个人和社会非盈利组织来承担。底线公平所包含的制度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大病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三是公共基础教育。这三项体现了保基本的原则以及制度的公平性。这样设计对于西部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说,依靠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依靠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解决人力资本健康维护问题,依靠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完成人力资本的教育初级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贫困家庭成员再得到基本保障,就会进一步谋求发展,无论外出打工还是自我雇用都会提高当前的收入水平,劳动者会增加对自身以及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低收入阶段对新动能的作用很小,但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将逐渐在新动能培育中显露出来。

(二)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实现西部地区全面小康

西部地区在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福利是最高水平的保障制度,它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为目标。只有在较高的收入阶段,对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对新动能培育产生正向作用。因此,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实现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对新动能培育具有推动力。

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公共福利、特殊福利和职工福利,但西部地区社会福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城乡差异等问题。因此,西部地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注重发展公共教育福利,这不仅仅是社会福利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公共教育福利能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二是关注妇女儿童福利。西部地区是劳务输出地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为中国独特的社会问题,这些孩子不仅需要生活帮扶、接受义务教育,还需要心理慰藉。因此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要提供志愿者服务、心理疏导以及社会关爱。三是逐渐把职业教育纳入教育福利体系,义务教育是根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实现人力资本由数量向质量跨越的关键。四是关注广大农村、农民的社会福利,不仅仅是公共教育九年义务制,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娱乐在农村的投入也需要加大,西部地区的农村不仅要解决农民吃饱问题,还要有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实现多元化供给机制

地方政府是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因为地方政府在资源的数量和性质方面配置效率更高。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17年数据来看并不低,四川省达到17.26%,重庆市达到16.21%,排在全国的第三位和第四位(1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西部各省份而言经济压力比较大。多元福利主义认为,政府在提供社会保障上扮演重要角色,但绝不是垄断。因此,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引入社会、市场、志愿者力量实现多元化供给机制。政府、市场和家庭作为保障单独的提供者都存在缺陷,要将三者联合起来,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首先,增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推动实现民办非营利机构和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其次,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政府以公开招标和公开竞争的方式确定供给主体;最后,将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延伸到西部边远农村、山区、边疆等相对落后的地区,为那里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扶。

(四)完善社会保障评估与监测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估和监督体系是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估分为制度本身评估以及保障对象的评估。对制度本身定期进行满意度评估,及时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服务质量,能够更好地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新动能的发展中。对保障对象进行评估,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对贫困家庭进行评估,并调查其家庭收入水平,对于骗保人员要采取惩罚措施,可以和金融信贷系统建立联系,将社会保障信用与之相连。而对于确实需要帮助的家庭应做到应保尽保。

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保驾护航和缓解风险,但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遭遇内在和外在的风险。因此,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风险预警系统以及社会保障监测体系非常有必要。比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风险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及时储备,避免因老龄化到来而陷入基金不足的困境。而一套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监测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监测体系应覆盖社会保障中的各个子项目,并建立专门的、有法定监督权力的监督机构,对于制度风险应及时排查,对人为错误予以纠正,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运行。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评估和监督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进而为人力资本的积累保驾护航,为新动能培育持续发力。

猜你喜欢
动能社会保障培育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