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笛, 李天芳
(陕西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思想,旨在将传统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实现经济增长,以缓解人类发展经济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与冲突。自循环经济思想提出以来,就被视为经济发展方式史上的一场革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发展方式[1]86-87。经济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基础脆弱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特征,循环经济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追赶超越发达地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是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而创建的特殊区域,在优化地方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战略性示范和带动作用。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很难通过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2009年,陕西省政府编制印发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确立为陕南突破发展的新引擎,并在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布局了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积极探索、尝试和挖掘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潜力和优势,推进集聚区项目建设和环境治理,大力整合内外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将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和结构深度调整的历史机遇,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目标,是陕南经济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1.循环经济产业布局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主要是由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安康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和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组成的复合型区域。不同地方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主体不同,产业选择和布局方向也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以城固——南郑——汉台区——勉县为主体,主要发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油气石化、生物医药和绿色农业。安康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以月河川道为主体,以旬阳、平利为两翼,重点发展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药和丝绸纺织。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主体,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循环产业联动、企业协同、社会循环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循环型工业为重点,以资源(尾矿)综合利用为突破口,以循环型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商洛模式”成为陕西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近年来,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从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条和循环型社会等不同层面分别构建了以“企业微循环——园区小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为主要模式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产业中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不断延伸和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各环节的循环发展。在工业领域,依托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大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共生耦合,资源共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2]。其中,商洛市的现代材料产业已经建成了钒、钼、锌、钢铁等矿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尾矿资源利用方面,陕南尾渣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技术等都是陕西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3]。2016年,陕南地区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2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明显下降,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以汉中市为例,2016年,汉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3.9%,比2015年增长8.8个百分点[4];201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总量270.91万吨,占产生总量的50.23%。在农业领域,陕南以绿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积极发展循环型农业,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显著提高。2015年,汉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5.2%,部分县区可达90%以上;截至2017年,全市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四大主要农作物年产秸秆115.6万吨,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方式利用秸秆106.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1.9%[5]。
3.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效益明显,对地方经济转型的带动作用增强
循环型产业园区是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推广,园区工农业产值稳步增长,对地方经济转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例,2016年,该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7.46亿元,占商洛市工业总产值的19.69%,同比增长24.1%。在农业领域,陕南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突破口,积极促进陕南农业低碳循环发展。2016年,安康建成各级各类农业园区427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6个。商洛市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6]。截至2019年上半年,汉中农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农业产值达105.26亿元,增长5.1%;三产融合步伐加快,21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8亿元,引导龙头企业由“单一生产型”向“加工销售型”转变,加工流通企业占龙头企业总数的70%[7]。种猪繁育、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生态化种植的循环型农业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创收的重要引擎。
1.资金不足,融资难
循环经济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等特点,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陕南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收入少,用于集聚区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陕西省专项项目资金,融资渠道少,造成支持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产业市场价值偏低,导致企业投资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现实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制约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陕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区,在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方面,很难通过地方财政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探索和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满足陕南当下和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资金需求,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2.人才匮乏,分布失衡
人才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稀缺的智力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既具有生态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知识,又掌握废弃物处理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循环产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于陕南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以汉中市为例,2015年,汉中各类人才总计13.9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34人。截至2017年,考核认定市级“311”人才仅319名,引进硕士研究生196名,博士3名[8]。大部分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行业和政府部门,工农业特别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极为匮乏,难以满足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技术滞后,创新乏力
循环经济是以先进的技术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方式,也是解决环境与资源压力的一种新的技术范式[9]。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都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技术。目前,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主导产业大部分以资源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10]。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陕南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消除工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质,合理利用资源,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都需要依赖于污染治理技术和废弃物处置及利用技术。由于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科技人才十分匮乏,专业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导致技术创新大多处在技术引进和产品引进阶段,后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薄弱。在能源节约与替代、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方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4.制度分散,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制度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税收制度方面,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税收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但陕南现行的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税收支持体系,导致税收制度对不符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行为的约束和调节力度较弱。二是在财政制度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够。除中省预算内的财政资金对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项目进行一定支持以外,集聚区建设大部分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贷款,财政对园区企业推进循环生产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三是在管理制度方面,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管理较为粗放,多个政府部门参与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管理和监管,容易出现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
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对陕南实现循环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加快推动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建设,促进循环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陕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陕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和陕南经济实际,结合《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陕西省关于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基本原则,立足陕南丰富的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优势,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产业从内部循环向三次产业间复合循环转变,从以生产环节循环为主向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循环转变,从而推动陕南循环经济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1.理念创新:树立以大循环、大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循环经济是人类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矛盾,寻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大循环、大共生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11]。既要着眼长远,在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顶层设计上充分体现大循环、大共生的基本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立足当下,统筹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尽管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从事循环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很多企业片面地将循环经济等同于资源利用和回收,导致整个产业发展停留在原生资源循环利用阶段,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不高。树立大循环、大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利用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集聚区产业循环化程度;其次,要树立复合循环理念,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从单一的内部循环向一、二、三产业间的复合循环转变,构建起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三,要形成全过程循环意识,着力改变以生产性领域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积极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提升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质量;第四,要树立协同共生的发展理念,构建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产业共生网络,促进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循环链接,共生融合,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逐步建立起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绿色循环生产力
循环经济产业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基础上的新型产业形态,在其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等技术体系的支撑。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独立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能力,产品深度开发、废弃物处理技术力量也十分薄弱,只有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和循环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基础性和应用型的技术研究,解决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和升级中的技术难题,并通过开发和推广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新技术,才能为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全球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趋势和我国全面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的技术创新应针对集聚区发展中显现的突出问题,以人的幸福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主要目标。(1)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当地高校人才优势,完善集聚区人才资源整合。(2)加强攻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促进集聚区资源和能源利用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3)注重生活、生产、生态系统的融合,加快消费领域废弃物减量、重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加大生态保护技术创新和推广,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破坏治理恢复技术、自然资源替代技术、生态产业的开发和推广,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对陕南生态保护的支撑能力,促进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绿色循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
3.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循环经济新模式
模式创新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循环经济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在循环经济领域,互联网与循环经济产业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循环经济产业资源,加快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还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变革,促进循环经济产业优化升级,催生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好的新型产业形态,从而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互联网与循环经济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还可以从市场、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破除发展瓶颈,促进资源要素重新配置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2]。目前,互联网与陕南循环经济产业的融合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与市场对接,进行产品宣传和推广。在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废品回收,拓宽废弃物回收渠道,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已经成为陕南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然而,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产品营销和废弃物回收,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树立共享、共赢、开放、合作理念,可以帮助企业筹集资金、汇聚人才、创新技术、拓展项目。循环经济强调重新设计过程和物质循环,也有助于形成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13]。因此,加强循环经济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对接和融合,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循环经济产业融资难、人才短缺和技术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再制造、“互联网+”生活垃圾处理等循环经济新模式,加快陕南传统循环经济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
4.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双重制度
制度创新为了创新主体实现既定的目标,对原有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二者缺一不可[14]256。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制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健全法律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财税支持等相关激励制度[15]。实践表明,良好的制度体系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还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人们产生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为。在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度创新应重点完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激励制度,强化对污染型企业的约束制度,构建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通过资金扶持、财税优惠、补偿奖励等措施,激发企业从事循环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强化生产者责任,规范微观主体的行为,把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的全过程,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的幸福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方向发展[16]。从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面临的制度约束来看,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在税收、财政和管理等方面的激励制度,尽量减少企业从事循环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费用,增加企业收益,使循环经济产业和产品开发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制定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法规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为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