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丽勤
这道题(如图1)考查的知识点是减法的意义,给出的答案是10-3=7。 其实只要学生能说清楚理由,10-8=2 也是对的,甚至10-3-2=5,10-5=5也是对的。如果只有10-3=7 是对的,那么,那些理解了减法意义的学生,像回答10-8=2 的学生,由于与标准答案不符,就会被划到不理解减法意义这个阵营。题目原本是要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减法意义的,但是因为题目表达的问题,却没有检测到要检测的东西,这样的题,不是好题。
图1
那么,什么样的题才算好题呢?不同的评价,题目所承载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诊断性学习评价,它的目的是诊断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诊断了解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比如二年级上册的“乘加乘减”教学,掌握乘减的关键是“添了的要减去”,但是学生往往受直观的影响,“减去”的数量往往就是“看到”的数量,如图2。
图2
那么,如何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添了的要减去”这个知识点?下面这两个题目(如图3),第1 题由于减去的数量(-2)与最后一堆里的数量(2)是一样的,就不容易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添了的要减去”这一方法;第2 题因为添上的数量(+1)与留下的数量(3)不一样,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就能检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方法。尽管这两道题都是乘减的题目,但是第2 题把隐性的方法显性化,可以更容易地把一知半解的学生找出来,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图3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学习发生时收集信息,然后改进教学,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价的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比如用二年级上册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区别应用问题。 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区别” 属于与分析相联系的认知行为,“加法和乘法的意义”属于概念性知识,根据这个目标分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如:
一个书架上有4 本书,另一个书架上有9 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一个书架有4 层,每层上放了9 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设计的题目要不同于书本上或课堂上解决过的题,这样学生就不能单凭记忆来解决问题,这样的题目符合“分析概念性知识”的类型。设计好题目以后,可以进行如下提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乘法或加法?(目的是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你是怎么知道的?(目的是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让你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你能使它变成用加法或乘法计算的题目吗?这样的题目,评价内容和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如果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评价结果就无法表明目标是否达到,就达不到形成性学习的目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作为考查学生知识点的评价题目,首先表达要清楚,不能产生歧义,不能出现学生是掌握这个知识的,但是因为没有理解题意而出现做错或者不会做的情况;其次题目应该检测应该检测的东西,要有效度和信度,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和改进教师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