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716000
简政放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举。1982、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行政体制先后经历了七次大的改革。在前面的六次改革中,主要入手点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改革比较少,而且大部分是自发性的探索模式,或者按照中央的模版来进行。相较以往,本轮改革所倡导的“简政放权”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实践性。
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发布,3年来,取消和下放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注重放管结合,编制权责清单。这些政策社会反应热烈,评价积极 也有一些政策因为时滞性市县反应不够明显,但随着改革的慢慢深入,这些好处也会慢慢显现出来。首先,“负面清单”让政府权力更加清晰和规范化。在这次重大的改革当中,有一个词语逐渐被大家熟知,就是“负面清单”。政府以清单的方式列明了禁止企业投资的行业领域业务,清单以外则充分开放,企业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以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其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廉洁高效政府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权力下放以及“八项规定”结合在一起,降低了寻租的机会,增加普通百姓心中的政府认可度,为我们后面的改革打好良好的群众基础。各地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也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以增强自身公共服务的职能。
在我国的政治文化里,长期存在一个明显的文化特征就是“官文化”,“官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官本位”思想。官位代表了一个普通人的社会地位、财富,人生价值。这种官本位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它深深根植与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并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首先,集权现象依旧存在,下级对上级的言听计从,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和下级人员的积极性会很难被调动起来。其次,官员为政绩搞形象工程,关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却始终都是屡禁不止。一方面有利可图,另一方面以往这方面很少有官员被惩罚。
首先,上下部门权力协调难度大。简政放权放权背后是利益的博弈,喜欢签字审批的官员们享受着这个过程当中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在中央三令五申的简政放权要求之下,地方依旧存在不愿放权、放小不放大等现象。其次,地方政府自身效率低下,上级下放的权力,地方仍旧存在“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的问题,大量权力下放以后,地方政府的担子和责任变的更重了,但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很大的变动,对于很多问题他们自身也是力不从心。
对于政府部门,绩效是衡量公共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当中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效果等方面的一系列能力。然而目前的地方政府中,官员往往将自己任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增长幅度作为衡量自身政绩大小的指标,忽视了对民生环境的建设,使得地方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考核优秀,民众对此却不满意。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不仅是成绩更是效果。
提高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切实转变基层公务员的行政理念,我们党的执行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务员队伍,他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公务员要保持好谦虚谨慎的思想观念。通过突出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人オ人格塑造相结合。
首先,加大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力度。贯彻改革精神,就必须落实放的举措,要真正使地方拿到一些经济领域的行政审批权。其次,明确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加快地方政府机构职责的整合进度首先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因为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政体制改革进度都是不相同的,地方政府只有根据区域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从实际工作出发,科学合理进行机构安排。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于行政改革弊端感受最深,对于减什么权,放什么权,他们的感受最深。改革事项和方案的选择必须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通过举办听证会、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等途径,让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的过程。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增加了他们对于决策的认可度。同时,使群众感受到本届政府改革的决心和民主参与的信心。
我国地域广阔,南方和北方沿海到内陆,各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都存在很大差距,地方改革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经验。地方政府改革当中,对于发达地区的一些做法一定要加强甄别,不仅看效果还要看实施的条件和环境。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改革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创造,需要自身不断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