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边大学
在明朝独特的宦官外交中,有大量的朝鲜籍的宦官出使朝鲜,由于朝鲜籍宦官出使的人数多以及明朝与朝鲜独特的外交关系,这一群体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界前辈对此也多有涉及研究,但大多是以整个明朝的线索来进行的,但明中前期,尤其是永乐至宣德年间,才是朝鲜籍宦官最为活跃和有影响力的时候,并且此时又与贡女制度相结合。因此,笔者以明中前期的朝鲜籍宦官出使朝鲜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深层次的明鲜关系变化,此外由于明朝初年处于朝鲜半岛高丽王朝与李氏朝鲜王朝的交替时期,本文中的朝鲜籍宦官是指来自朝鲜半岛上国家的宦官,即高丽籍宦官和李朝朝鲜籍宦官。
元朝时就与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不仅王室百年通婚,元廷中更有大量的高丽籍火者和贡女。明朝始建国便留用了大批原元廷的高丽籍火者,之后又开始向高丽以及后来的朝鲜征集火者和贡女,这就是朝鲜籍宦官的由来。早在洪武二年(1369)就有“皇帝遣宦者金丽渊致书”①的记载,这也通常被认为是朝鲜籍宦官出使朝鲜半岛的开端。据统计②,明一代派遣宦官出使朝鲜有137人次,仅洪武至宣德年间就高达97人次,其中朝鲜籍宦官多达55人次,这样的情况在洪武、永乐和宣德年间尤为突出,分别是14人次、24人次和15人次。从中可以看出,出使朝鲜的朝鲜籍宦官主要活跃在洪武至宣德年间,宣德以后宦官出使的数量大大减少直至正德年间以后彻底消失。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和明鲜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使者的朝鲜籍宦官在朝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公务和私人活动两方面,公务主要有册封国王、赏赐、刺探军情、采女、鹰贡以及完成皇帝的临时性任务;私人活动主要有天使出游、回乡省亲、走私贸易、赏赐与征索、提高家族地位、改变朝鲜行政区划、泄露明朝信息。其中海寿、尹凤、昌盛等宦官在明中前期的明鲜关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明初期要求朝鲜进贡大量的金银,称“金银贡”,但朝鲜本国不产金银,这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过多年请免在宣德四年(1429)准许用布匹来代替金银,世宗认为尹凤“本国奏免岁贡金银,凤颇有力”③,并因此封赏了他的弟弟。
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出使的宦官都依仗天子的权威,对朝鲜索取大量财物,进行走私贸易,为家族亲人谋官,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又因朝鲜一向对明朝实行“事大主义”,不愿开罪于他们,都尽力达成他们的心愿。世宗曾直言:“今昌盛,则贪求无厌……虽假处女鹰犬之名,实为谋利而来,贪欲甚于尹凤。”④
因此,我们可知朝鲜籍宦官在明鲜关系发展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朝鲜籍宦官有着双重国情的背景,可以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使者,他们为明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架起了桥梁,前文的“金银贡”事件就是朝鲜籍宦官在协调两国矛盾,促进两国关系友好发展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但巩固了明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也加强了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局势。另一方面,这些朝鲜籍宦官由于自幼的经历和生理上的缺陷,也在朝鲜做出许多的恶行,令朝鲜国王和臣民难以接受,他们走私贸易的行为也大大打击了两国通商的积极性,这对明鲜关系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首先是统治者对宦官的任用。明初朱元璋对宦官控制严格,严禁宦官干政,但同时又认为在宦官不执政掌军的前提下,随意使派宦官也不会构成威胁⑤,因此从一开始宦官就有“给使令”的职权。由于建文帝延续朱元璋时期的做法对宦官的管理更为严苛,相比之下待宦官阔绰大方的朱棣,就成了众多宦官的投靠对象,为其传递情报。不少宦官如郑和、王彦、李谦等人都在“靖难之役”中立功;永乐年间许多宦官承担了出使的任务,例如郑和下西洋、侯显出使西番、李达出使西域、海童出使朝鲜等,因此宦官出使并不仅是发生在明鲜之间的个例。除此之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大量公务集于皇帝一人,疲于应对之际文化较低、有生理缺陷又一直在身边的宦官就成为皇帝的助手,受到任用。到后期成为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宦官集团。
其次,朝鲜籍宦官的自身优势。古时出使外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克服语言不通、风土人情不同、水土不服等困难,而本身就是朝鲜人的宦官就省去了这诸多麻烦,在有所成就后回到故国也是这些宦官的心愿之一。他们在明廷中多年生活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能力,尤其是在宣德年间设立内书堂后,此时入明的朝鲜籍宦官都有了学习的机会。例如朝鲜籍宦官申贵生“初,贵生至义州凡接人,皆用华言,人不知其为本国人。”⑥加之宦官长期在皇帝身边,更能理解圣意,也方便替皇上做一些较为隐私的事情,于是成为出使朝鲜的最佳人选。
第三,入明贡女的支持。永乐和宣德年间都曾大量的向朝鲜索取贡女。这些贡女入宫时往往都带来随身服侍的火者。受尽朱棣宠爱的权贵妃就是来自朝鲜的贡女;明宣宗时期的韩氏(永乐年间朝鲜贡女韩丽妃之妹),先是作为宣宗的后妃入宫,宣宗死后又留在宫中为女官直至成化十九年(1483)去世,谥号“恭慎夫人”⑦,与她一同入宫的火者郑善就多次受到她的支持出使朝鲜,在朝鲜以为她收集家乡特产的理由大肆敛财。总之这些贡女和宦官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又同样的身处在异乡宫廷,也就极其容易结成紧密的政治联盟。而自宣德以后,明朝不再向朝鲜索要贡女,也对朝鲜籍宦官出使数量减少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当时统治者的态度和文官集团自身的不愿。明中前期并非没有朝臣出使朝鲜的事例,只是数量不多,且多是以科举二、三甲进士和监生,品级最高也不过正四品,往往以七八品为主。⑧观明朝前期历史,朱元璋和朱棣对朝臣都不太信任,洪武年间设立了锦衣卫,永乐时又设以宦官掌领的东厂来监视朝臣。他们对朝臣的提防也导致朝臣出使的数量远远不够,故此宫中自幼送来的异国宦官,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有“给使令”的职权,便理所当然的成为朝臣出使的替代者。
从文官集团来看,他们多受到儒家思想的束缚,对于外交更注重的是外交礼仪和过程而并非结果,往往将外交弄得繁琐异常;此外,出使他国意味着要远离故土很长时间,加之出使外国也容易遇到诸多危险,甚至有武力冲突的局面,例如郑和就在下西洋时擒杀海盗陈祖义,明朝的威势也往往通过暴力的手段在他国建立起来。文官不愿出使也是促进朝鲜籍宦官出使的原因之一。
元明交替之际也是高丽和李朝的交替时期,从洪武到宣德的68年间,朝鲜籍宦官大量出使朝鲜与明中后期出使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贡女制度也在宣德之后终止。这一时期也是明鲜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
洪武年间曾九次派遣朝鲜籍宦官出使,除了洪武二年金丽渊出使之外,其余的都集中在洪武晚期,都以军事和私事为主,并没有看到册封朝鲜国王的记载,可见此时的明鲜两国只是开始有所联系但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宗藩关系。
永乐的22年间有38次出使朝鲜,频率极高,且朝鲜籍宦官出使也达到了24人次。永乐元年(1403)四月就派遣朝鲜籍宦官出使朝鲜册封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⑨。可知自此,明朝与朝鲜就确立起了宗藩关系。此外,朱元璋时期,朝鲜国王也曾多次向明朝请求册封但都遭到拒绝,但朱棣一登基就册封了朝鲜国王,不仅是因为明朝北方局势尚不安稳,仍有蒙古虎视眈眈,明朝需拉拢朝鲜,也是希望藉此让朝鲜承认自己皇位的正统。随着北方局势的紧张,为了确认朝鲜对其的忠心,朱棣通过多次采女,索物和派遣使臣前往加强对朝鲜的控制。
宣德的10年间也出使了17次朝鲜,其中朝鲜籍宦官达15人次,他们出使的主要任务就是求物、采女和赏赐。此时北方局势在朱棣五次亲征之下进入稳定态势,明鲜也已确立了二十多年的宗藩关系,这时候出使朝鲜的政治目的就大大减少,更多的是因为宪宗自幼在朱棣身边长大,这是对永乐年间政策的延续,也多是为了满足皇帝的个人猎奇需要。
自宣德以后,明鲜关系步入正轨,朝鲜籍宦官出使的机会和次数也越来越少,直至正统年间正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外交,明中前期的朝鲜籍宦官作为桥梁出使朝鲜对明鲜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在朝鲜的一些恶行也在危害着明鲜两国的关系,同时他们作为明代宦官外交的一部分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研究。
注释:
①金渭显.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G].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796.
②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20.
③《李朝世宗实录》46卷,世宗11年12月6日。
④《李朝世宗实录》41卷,世宗10年8月7日。
⑤孙卫国.论明初的宦官外交[J].南开学报,1994(2):35.
⑥《李朝太祖实录》14卷,太祖7年6月24日。
⑦《李朝成宗实录》162卷,成宗15年1月4日。
⑧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5~15.
⑨《李朝太宗实录》5卷,太宗3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