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是明宣宗宣德年间铸造的一种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启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铜香炉作为祭祀焚香的礼器。无论庙宇宗祠或民间古老厅堂,都有大大小小的香炉陈设。宣德炉不仅仅用于焚香伴读,更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构成部分。
“常思宣德帝,为吾制宣炉。焚香却闲事,一阅圣贤书。”
古代香炉用之极广,熏衣、读书、敬神都要焚香。康、雍、乾三代,国力鼎盛,社会安定,再加上三朝皇帝自己都喜爱文物,因此当时多有铸造,堪称宣德炉铸造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传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皇帝亲自监督、铸造和使用,宣德炉在那时的影响可见一斑。宣德炉的出身高贵,又得到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们的挚爱,他们不但重资求购,四下寻访,每得佳器,欣喜若狂,沐浴焚香,礼拜入藏。甚至于若是闻有好炉,不辞万里跋涉之艰辛,专情前去求购,即便不得,一睹尊颜,亦然满足。
有关宣德炉的言论可谓贯穿古今,一直存在。比如有人认为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极为罕见,即便在当时也十分珍贵。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后期仿造的,从明中叶到近现代,仿制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还有人认为从未有过什么宣德年间所造的香炉,所谓“宣德炉”只能称为具有“宣德”款识的铜炉,或者泛指和“宣德”款炉形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其实“宣德炉”是一种泛称比较合适,它并不仅指宣德年间所造香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据记载,宣德三年铸铜炉,合计数千余件。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
“中国宣德炉收藏第一人”
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鉴赏家、作家、诗人、艺术家。
师从沈从文,汪曾祺先生。
著有《钟鼎茗香》系列、《荣斋随笔》系列、《俪松居遗珍》、《萬象沉烟》等众多著作,均为中国国家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编目入藏》书目。
一个好的宣德炉,首先铜质要好,其次型制要入谱,皮色要漂亮,款识要精细。
在刘锡荣眼中,材质最能说明新老。明代的炉子口薄、底薄,无须加重,但是压手,就是因为铜质好,铜的精炼程度很高。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炼的次数越多,杂质去得越多。
无论是哪个类型的宣德炉,都要具备五个特色:形、色、款、质、品相才能入手。形即形质;色即皮色;明清宣炉款识分为炉、纪年及殿、局、斋堂、家藏、姓氏、人名、吉祥语和诗、文等款;质即铜质,如宣德铜炉以黄铜为主,佛像亦以黄铜多见,珐琅器则黄铜、紫铜兼有;品相指保存至今大体完美无损。
若想寻得一尊称心如意的好炉,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古语就有“百家诸器易得,宣炉佳器难寻”的慨叹,以至于自古就没有停止过仿造,乃至于宣德炉的真假新老,甚是难辨。
刘锡荣:首先看铜质,然后看内外的膛,用过的是烧结膛,没有用过的是原膛。膛的假是做不了的,拿着炉子在开水里一煮,上面作的伪就掉了。皮壳也是如此。一类是着色皮,炉子制造出来以后,表面辅以其他的带颜色的矿物材料。另一类是原皮,通过长久的使用、氧化作用等影响,导致皮壳的颜色发生变化。此外还要看重量。口径约十厘米的炉重量应该在750克左右,壁厚的在1000克左右,再重的就值得考虑了。现在用的都是电解铜,它的分子结构紧密,比重略微大一些。如果兑了铅,炉子的铜色必然灰暗,并超重。
“宣德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艺术品投资的案例,而且是个高回报的案例,我认为宣德炉的收藏在未来前途无量,它一定能够赶上和它同时期的器物。”刘锡荣说道。
有人将收藏看成是投资、买卖,只关心藏品在自己手里能够换来多少金钱;有人则更注重藏品的外在美感,有的人会更注重宣德炉所承载的内涵与文化的关系,这是三种不同的境界,要达到一个境界就需要不断的修炼,提升学养,显然刘锡荣先生已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层面已到达,这在他的各种著作中也不难看出。
刘锡荣收集了三百六十九万宣德炉的文字和资料,去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查看行业里各个历朝历代的书,他做了一年半的功课;并多次代表国家出国学术交流与访问,他尤其是对宣德炉十年的学术研究卓越,也有大量的著作问世,挖掘出了宣德炉的国家文化,帝王文化,香火传承的民族文化,建立了系统的学术体系。在十五六年前,刘锡荣买宣德炉就几千块钱,最好的也就两三万块钱,但这十年来,宣德炉涨了两千倍。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刘锡荣被外界尊称为“宣德炉收藏第一人”,在他众多的宣德炉中,各个品类都有在国内外拔尖领军的,他谦虚地笑称:“固然东西是不错的,固然我也著书立说,固然我也做了这么多努力,综合起来讲,他们的尊称可能是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
对刘锡荣来说,“收藏的定义在于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古代,冲天耳炉很明显是继承宋瓷这样的炉,耳呆朝上叫冲天耳炉,冲天耳炉它本身就是跟鼎一样,而中国古代是父系社会的时候崇拜的是鼎,母系社会前崇拜的鬲,而鬲是三个母乳合一为鼎。这个时候是母系社会,所以拿女性的身体特征来作为器形的仿生,而当母系社会结束,父系社会诞生,就是夏禹,禹铸九鼎天下统一。鼎时候就把这个乳尖拉长了,乳膛缩小了,合成一体了,于是进入父系社会,崇拜阳性生殖器。所以,表面上看器物形制在变化,事实上代表了社会的变化,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由母系生殖变为男性生殖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