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前往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的梁家河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却蕴藏着深厚学问。在这里,习近平用七年的时间学到了:如何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急百姓之所急的大学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学问增长历程”为例,梁家河的学问正恰如其实的体现根与魂。
置身基层,换位思考,了解群众的困状,痛感群众疾苦,情感的天平才可能彻底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倾斜,才可能有“解衣推食”之举。在进入梁家河之后,从北京来的知青们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真正差距之后,调整适应生活关和饮食关。真正感受过后,方知何谓苦,百姓何所难。
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线是衡量小康范畴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小康是否成为全民小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牵挂困难群众,解贫困群众之所忧,是习近平总书记永远的牵挂。在梁家河作为外来人,却能真正当家,为群众谋切实的福利,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在雷平生的回忆中,“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父亲过去的卫士。近平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 ”从此,致力扶贫成为工作重点之一。他说:“40 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他要求,在扶贫的路上,做到精准摘贫困帽、精准扶贫致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扶贫济困,严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开辟孩子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成长发展通道,以及青壮年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绿色通道,源头阻止贫困间歇性冒头现象。
贫困并非无底洞,贫困摘帽不是“终点站”。地处陕北地区的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是作为村带头人所应关注的点。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联动相关经济。习近平强调,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牵挂百姓的安危冷暖,心系群众的幸福安康,牢记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从梁家河学到的这份为民情怀,正是共产党人牢记宗旨意识、不断增强党性所必修的大学问。习近平说: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 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任职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以来,习近平就坚定了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一定要为百姓切实的谋福利的理想信念。在2015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时,仍不忘关切问道百姓的具体情况,询问吕候生戴义肢行动是否方便,家里生活怎么样。真正做到了信念外化为行动,行动彰显精神。
有困难有危险第一个冲上前,时刻秉持群众根本利益为首的大局意识。在走出梁家河,走出黄土地,依旧始终不忘最初的信念。“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插队期间,习近平带领社员打淤地坝、建沼气、建冶铁社等,为人民做实事、办好事,坚定不移的为民信念,彰显勇于担当的精神。
脚踏实地办实事,身先士卒谋发展。陕北这片高原培养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据刘明升回忆,习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要带着大家多打粮食。因复杂地势,陕北山沟较多,要打粮食就要打坝。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为群众解难题。习近平当时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就带领大家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极大的改变了梁家河的落后生产面貌。如今老一辈的乡亲提及此事,仍赞不绝口。他任职期间短短一年,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从群众实际所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这个坐落在陕北高原的贫困村庄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 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七年上山下乡,在陕北贫瘠的土地上,让习近平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到:“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在梁家河,习近平学会了团结群众的大学问。与群众细节磨合,取得充分信任,这是团结群众的前提与基础。根据习近平的回忆,在到梁家河一年以后,他从不适到习惯渐渐适应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并且逐渐真正形成了入乡随俗。挺过了生活关与劳动关,与群众渐渐打成一片。凡事多替群众着想,群众心里皆有数,这是团结群众的关键。
“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大的讲话,提出对青年的四点要求: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立行,正处于新时代的青年应处处留心,进行理想与现实的对视。求取梁家河的“大学问”,不仅要千里迢迢亲身体验,更是要脚踏实地感知。撸起袖子加油干,恰逢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深刻领会梁家河“大学问”精神的同时,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一心为民、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