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明/玉溪师范学院
“基础”课较其他课程而言,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开放、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行为有操守”的有完整道德人格的人。PBL教学法融入“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共同探究如何培养人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索知识、再创造知识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
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可以理解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付晓峰认为,“PBL教学法,译作‘基于问题的学习法’,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点或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且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①。衣永红认为,“PBL教学法有三个特点,即问题导向、创设情境、小组学习”②。综合以上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PBL教学法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围绕问题进行创设情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形成价值目标的教学方式。
PBL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深入新的知识领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课是一门知识比较丰富复杂的课程,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课程资源丰厚,课程体系复杂,这对师生的学理性要求较高。课程设置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师生共同学习解决,尤其是需要学生团队合作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不断整合资源,形成团队的集体智慧。而“基础”课的协作团队是动态的,这就需要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团队成员,与不同团队形成合作,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PBL教学法应用于“基础”课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对话、协调发展的系统的、动态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体现在师生协作探究、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转变了传统教学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满堂灌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平等交流与思考讨论的空间与时间,形成动态、健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PBL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适用过程,是师生不断探究与尝试的过程,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寻找路径,以期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实效,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研究、问题化发展的重要课题。问题意识,本文采用了姚本先老师在《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对问题意识的定义,他指出:“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实践活动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思考、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③。马克思曾讲,“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 没有别的方法”④。“基础”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细微之处、矛盾之间发现问题,如教材与教学内容之中、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课程理论性与生动性之间、不同学生之间的话语交往等矛盾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一起探究分析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PBL教学法融入的“基础”课特别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重视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交往关系、话语关系。师生的话语质量直接影响着对话效果、师生的话语交往效果,乃至教学效果,这对师生的话语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对话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是一种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有效对话是一种方式,显然后者更受学生欢迎。“基础”课教师应创新话语方式,转换话语内容,让教学话语时代化、生活化、情境化,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提高话语质量、话语交往质量和话语交往水平。
“基础”课的使用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教材涵盖人生意义、家国情怀、改革创新、道德原则、法律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教材体系的复杂化、框架化和概念化,要求教师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整合,确定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专题化、主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对内容再创造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和厚实,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触动学生灵魂的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真正以理服人;“基础”课的理论性还需要用经典理论来支撑,“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任课教师需要具备研习马列经典、使用马列经典的能力,用丰富的理论依据来支撑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课堂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感知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厚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基础”课庞杂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播放音乐、视频、故事、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理论。另外,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作为“基础”课教师,笔者尝试“课前两分钟”环节,已在所任班级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每节课有一名学生针对所上课程自行报名和准备相关的“课前两分钟”内容,有演讲、朗诵、新闻播报、故事分享、唱歌、跳舞、哑剧、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学生自己进行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对所上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对PBL教学法适用于“基础”课的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PBL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它关注学生的问题、思想、话语等,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形成多问、勤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不断探究新的知识领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课堂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增强“基础”课的育人实效。
注释:
①付晓峰.PBL 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探究[J].辽宁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3):39.
②转引自:衣永红.PBL 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 ,2016(12):15.
③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5(10):40.
④转引自:谢玉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J].北京教育 ,201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