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研究及传承发展策略

2019-11-14 13:1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弘扬总书记

■胡 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演讲中借助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等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了重要的观点,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引用李白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调了中俄关系一定能够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儒联合会强调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引用无名氏诗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表达了对于巴基斯坦亲切感和友好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汉代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表明实现全球经济、社会、文明、生态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努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引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被历史淘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

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演讲中,可以看到他在国际演讲中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巧妙用典,引用古诗、古文、谚语、对联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际合作、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不仅提高了话语的感染力,而且宣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达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植根在中国人内心,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言魅力价值及影响力

(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孕育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特色社会主义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体现出了实践性、理论性和可塑性。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和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文化也是在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旋律应当是建立在传承和弘扬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

(二)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在国际交流中,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走向。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中国文明一直在延续,民族文化一直在发展。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随着我国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孔子学院”在国际中越来越有影响力。可见,在弘扬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有着显著的提升。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构建中,文化事业才能得到繁荣,文化产业才能得到发展。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思想价值,这种融合性发展的广泛参与推广方式直接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推动了人们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的进步,而融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深化中外沟通与交流

文化的继承和文明的交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文化影响着社会文明的形成,文明是因交流互鉴才丰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必然要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得以实现。[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随着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与国外的交流日趋频繁,进一步深化了与其它国家的交流和沟通。例如,近年来由我国提出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博览会”等,这些正在推动我国在国际中的交流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2]而传统文化教育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该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充分的融合。而文化是在人们社会行为基础上而产生的,文化的主体将直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因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既是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新时代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融合渗透,可以增强人们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经济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文化的繁荣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弘扬优秀文化应该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唯有人民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在精神层面才会有更多的需求,从而会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因此,经济的发展可以出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例如,去年故宫博物院进行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优秀文化进行“文创”年收入高达15亿元,这些收入又可以直接投入到故宫文物修复、保护和研究上。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刺激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当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 有着特殊性和多样性,把传统文化和旅游进行结合正在成为一个亮点。

(三)法律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而对于这些文化最好的保护手段之一则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在制定法律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则,使法律的制定和地方实际相结合。同时,可以结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作的一些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条约。例如,我国加入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条约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这些条约代表了国际上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与趋势。[3]现阶段,虽然有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被纳入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中,但是仍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尚未被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中。为此,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或者地方法规是十分有必要的。相关的部门应在借鉴这些条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唯有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着专门法律对其进行保护。

(四)充分合理利用传播媒体

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应紧密结合时代特色。在互联网数字时代,应该积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开始多样化,而互联网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地域性限制。例如,近年来比较火热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语言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文化密码》等等。这些节目的播出创新了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的方式,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发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同时,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五)重视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4]对于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可以有效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就要就地方部门要加大对民间文化注重程度,要积极整理收集民间文化并将其进行存档。比如,可以对这些民间文化进行摄影、录像、文字记载、出版等方式进行多样化收集和保护。同时,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民对民间文化的认知,营造良好的民间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要积极扶持民间文化艺术,建立地方性的民族传统技艺传授所,大力培育民间艺人。另外,也可以加强“文旅”开发模式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鼓励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民众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弘扬总书记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时局图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弘扬会师精神 不忘初心使命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