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冰萌/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正处在意识、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及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些高级心理机能是幼儿今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心理基础。在群体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根据游戏中的角色了解社会,学习到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世界,游戏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幼儿游戏环境是一个自然的贴近生活的社会环境,为幼儿创设了自由、平等、宽松、活泼的心理环境,大大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游戏具有逼真、形象和活动的特点,是幼儿为了寻求心理满足愿意积极参与的活动。它对帮助幼儿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心理能朝向社会的认同方向健康发展。幼儿借助丰富的想象,在游戏中通过主动地交往、自理、自学、自控和自信等等不同角色的心理表现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内涵。
对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最好的方法是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游戏场景,让幼儿身处矛盾冲突的环境中,通过自己亲身对事物做出一定的判断,对是非好坏产生正确的认识。如“娃娃家”中的“妈妈”就有做饭、照顾家庭和宝宝等角色行为和责任,“医院”中的“医生”就有看病、打针等角色行为和责任。这些体验使幼儿在游戏中萌发责任心,体会父母工作和照顾家庭的辛苦,从而产生共情,使幼儿逐渐学会怎样关心他人。
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和纪律性。通过游戏教学可以让幼儿学习到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怎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这样,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游戏对幼儿的性格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角色游戏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经常的游戏活动,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感染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如在竞赛性质的体育活动中,幼儿需要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如何同伴之前相互配合,让幼儿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竞赛意识。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有强硬的知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外,还要求学会与团队合作,有团队意识,并且有较强的自侓能力,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了让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减少进入社会之后的各种角色错位现象,现在就必须加强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
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要与同伴商议,为同伴所接受。他们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从而培养他们更好地考虑别人,克服自我中心的能力。幼儿为了玩好游戏,会控制自己去遵守游戏规则,逐渐培养幼儿协作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心理环境
尽可能的给幼儿创设一个比较宽松、愉悦、相对自由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游戏质量的基础,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应以幼儿的意愿进行游戏的选择。在游戏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在掌握幼儿能力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扬长避短,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到满足和获得成功感。其次,在游戏中教师应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和夸赞,这有利于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在幼儿分享自己的成果后,教师应对幼儿的成果评价、欣赏、赞美,并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应在游戏中与幼儿建立和谐友好、互助尊重的关系。教师可以适时地加入幼儿游戏活动中,用协商合作的口吻与幼儿对话,通过恰当的姿态动作表现对幼儿的尊重和信任,以此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经验直接影响其游戏的内容。幼儿的生活知识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就越丰富新颖,幼儿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成功感也越大。但是如果游戏主题贫乏、情节单调,都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采用实地观察法、情景表演法、物品观赏法、编讲故事法等多种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知识视野,充实幼儿游戏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刻印象,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带着幼儿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和玩乐,可以同时激发幼儿游戏和学习的兴趣。
3、克服模式化,发展创造性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起着组织、导向和促进的作用,但是具体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却经常把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模糊化,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占据主体地位,造成了“游戏教学化”的结果。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严格进行的,教师一般喜欢以自己的意图代替幼儿的意愿,只要求幼儿表演和模仿的真和像,而不注重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丰富,天真烂漫的个性发展。
其实,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是参与不是干预。教师在游戏中应避免指导游戏的模式化倾向,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发挥充分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幼儿对物品的想象和创造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能够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尽可能在游戏中以一个平等的角色渗透进去,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指导或评价,把教育的机制融汇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心理教育,使每个幼儿的心理得到充分表现,这是活动性原则。为了使游戏活动收到使幼儿心理得以发展的实效,必须把个人游戏与群体游戏相结合,把个体游戏融入到集体游戏中,让幼儿知道他们的游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游戏,也是集体合作游戏。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幼儿的日常教育工作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以后有更好的适应社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把游戏作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