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 菲/郑州轻工业大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全国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要固本培元,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正因如此,如何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摆正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的关系,探索其有机结合、科学结合、有效结合的规律、途径和机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夯实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发展创新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今时代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西方意识形态掌握话语权,以各种途径输出思想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而青少年则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和重点对象,我国国内高校向来是西方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重地。大量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糟粕的输入,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社会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使西方意识形态得以借助互联网涌入国内。利用自媒体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观点,使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充斥着为个人前途,利于就业的功利性思想。首先,由于入党介绍和联系的人员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对每个入党积极分子品性深入考察,由此导致考察意见千篇一律;建立在入党材料基础上的领导谈话,也同样无法了解每一个入党对象的真实品性;受时间限制,以完善材料为主的基层党组织审核及支部大会的开展易于陷入走程序的误区。其次,学生在进行入党时往往都是以最好状态迎接考察,因此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难以暴露出来。所以,准确认清党员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的难度颇大。
作为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形式,党组织生活在帮助学生党员增强党性、端正党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而在目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这是由于学生党组织生活缺乏有效性。原因如下,一是组织生活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活动形式主要是开大会、念文件,讨论党员发展转正问题和学习时政要闻是组织主要内容。二是组织生活主题模糊,难以形成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项目。而且主题党日活动缺乏鲜明度,开展过程中个别甚至出现了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的现象。三是组织生活开展缺少有效规范的监管制度。扩招后的高校在校生众多,学分制的实施导致的同一专业班级内学生学习进度的安排不一致,这在客观上导致了难以协调开展时间、明确开展主题问题的发生。再加上监管制度不完善,难以形成上级、内部与群众共同实行监督的多重监管制度。四是基层党组织团建的带动作用与对学风建设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学生党支部在吸收优秀学生干部的方面能力弱,难以形成与社团组织可以相竞争的良性局面。
党建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在高校里,党建工作队伍由高校党政机关干部、院系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主要组成。党委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党性修养不够。年轻教师多奋战在高校党建工作一线,他们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多数也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加之其思想理论水平有限和实战经验不多,导致自身党性修养不够。二是业务水平颇低。当代党务工作者懂程序、懂技术、懂政策是必要的,年轻一代的党务工作者更需要充分时间去提升业务水平。三是队伍不稳定性。辅导员队伍因其职业前景,职称评定或薪酬福利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存在几年后转岗或离职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加强其奉献精神教育。培育提升党务人员的素质,急需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仗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重要时代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在当今时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党性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以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高度的批判特征、实践特征和发展特征;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和人民特征;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具有解放、塑造和发展人的文化特征。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重大部署进行党性教育,一是要在党性教育中弘扬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加强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二是进行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党性教育,做到创新性地把党中央精神深入贯彻到党性教育中并落实; 三是引导党员以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弘扬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进行在文化层面的深入阐述,对于内化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的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价值品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感染力的价值引领,辅之以更具说服力的丰富案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在党建工作方面的忠诚度和纯粹性,有助于端正高校学生党员入党动机。通过对先贤谆谆教诲的耳濡目染,高校学生党员更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更深刻的感悟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进一步发展完善自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打造党性教育育人品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深刻体现在党性修养的传统文化渊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科学艺术、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当今正处于我国国内进一步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水期,众多文化思潮充斥其中,关乎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帮助当代青年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操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滋养。当代青年党员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党性修养的重要目标是学习做人、提高做人的境界。做人的境界高了,做合格共产党员的自觉性也自然会提高。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的“心学”,更需要学习借鉴古人的修养之道,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境界,敢于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牢记初心,不忘良知,这也是共产党员保持自身纯洁性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党性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党性教育相结合,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思想理论指导,这也是党性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问题。因此,认真学习并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并进一步进行分析辨别,加之批判性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在干部培训中适当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课程,发挥领导干部对党性教育的影响作用,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建立起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将其使用到学生党建的宣传推广中,来提高青年学生党建项目的规范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以入学教育为起点,毕业离校为终端,全程关注把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及其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加强具体实践活动方面的开展。实践形式可具体包括党员专业工作室,党员志愿服务及党员社区之家等。以分类教育为突破点,对目标学生党员进行细分,以业务学习、第二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为载体,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类系统教育。
进行党性教育,不仅要不断提出新的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在科学的逻辑推理中运用恰当并丰富的材料,由此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也是哲学和文化层面的问题。强调从哲学和文化层面进行党性教育,更能够进一步深入提升教育境界,从而使党性教育理论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