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川北医学院
关健词:课堂教学交往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交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教育主体以知识、经验、语言、符号等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为中介,进行交流、对话、合作的过程。课堂教学交往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其成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交往实践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探究其原因和有效交往的策略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交往主体是多元化的,即凡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都是教学交往的主体,都应自主、能动、充分地参与到交往过程中。基于此,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小组间的交往、教师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小组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交往。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全班学生“点—面”式的交往占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个体“点—点”式的交往次之,其余交往类型多处于边缘化地位。可见,多种交往类型并没有成为具有价值的教育力量,本应丰富多彩、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交往被单一化了,本应由交往碰撞出的丰富教育资源也不能被挖掘,课堂教学变得呆板、僵化。
在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有意识的交往主体。课堂教学交往不是单边活动,而是交往主体之间平等地沟通、交流、对话的双边及多边活动过程。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习惯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主体,津津有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权、决定权,很少会考虑学生的交往需要和交往意愿。学生对课堂教学交往的形式、时间、内容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地进入教师安排的情境,接受知识灌输和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异化为主体对客体的灌输,学生被客体化了,多数学生不能积极、主动、自由的参与课堂教学交往,课堂教学交往过程呈现出单边化倾向。
课堂教学交往是教学交往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而实现知识生成、思想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交往技能、发展健康个性。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应具备全员全程参与交往、自由交往、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社会生活延展、交往主体间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等特征。基于以上标准,审视实际的课堂教学交往,存在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等不足。其一,无论是大量的师生交往还是少数的生生交往,都存在交往问题表面化的问题,教师没有精心设计交往内容,提出低层次、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只是盲目、随意交往,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其次,教师偏重交往的工具性价值,通过课堂教学交往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其情感交流、价值观养成、人格塑造功能,交往的真正意蕴被异化了。
尽管目前倡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为优势,理所当然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集权,是教学交往的控制者、主体,而学生被视为客体。长期以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的意愿被压制、扼杀,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很少有自主参与交往的机会,缺乏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交往主体的意识被遮蔽,充当着现实中的客体。不难看出,教师没有正确的课堂教学交往观,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缺乏自己是交往主体的意识,师生、生生之间交往阻隔、低效的后果就无法避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交往的主体之一,其是否充分理解交往的内涵、掌握有效的交往方式等对于课堂教学交往能否顺利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发挥作用,使得课堂教学交往丰富、真实、有效,值得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不太重视课堂教学交往的设计,有效交往方式匮乏,交往过程不娴熟,对于交往反思不够。另外,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交往的另一主体,其学习方式、交往能力同样影响着课堂教学交往活动的效果。不乏有学生倾向以教师为中心,喜欢倾听教师讲授知识,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因而,在教师和学生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交往简单、古板,甚至难以发生。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着诸多优势,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的实现。首先,班级人数的多少影响课堂教学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在班级授课制下,班级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教师要同时与全体学生进行交往,标准化的教学内容、统一化的教学过程,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特点、发展需求,模糊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师生交往难免受到阻隔。其次,班级授课制的座位排列为秧田式,交往空间易受限制。学生之间前额对后脑,右肩邻左肩,全部面向教师而坐,交往只能发生在前后左右桌同学之间,交往范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之间多边、深入互动。
课堂教学交往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双向的关系中,这种交往必须以双方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教师和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交往观,认识到交往中的每一个个体互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也并非目的和工具的关系。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交往的权力,促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交往中来。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并非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具有参与交往的内在需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交往能力。如此,师生双方才有可能把交往的另一方当作整体的人来感知、交流和沟通,在交往中共同收获知识经验,获得生命体验和成长。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交往过程,教学交往活动的效果,需要交往主体具备一定的交往技巧和能力。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交往素养。教师的交往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良好的交往设计能力、倾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往技巧等。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交往能力纳入自身专业发展,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交往理论,进行交往实践,反思自身的交往方式、状态和结果,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交往行为。其次,教师要提高引导、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调动学生的交往意愿,并教给学生基本的交往技巧,针对性地对学生倾听、表达等能力进行行为指导和训练,促进学生的交往更加深入。再次,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交往的主体,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丰富经验、增长智慧。
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交往的方式和效果,因而,要对其进行灵活改造,并引入多种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首先,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控制班级学生数量,尝试改变课堂座位排列,依据教学目的采用圆桌型、马蹄型、分组型座位排列,创设利于交往活动开展的空间布局,以使师生都能获得充分的交往机会。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小组学习、分组讨论、对分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讲授、讨论、问答、情境表演、学生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扩大师生、生生自主选择交往的空间,增加其交往的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