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语文”内涵与理念浅析
——以《长相思》课堂实录为例

2019-11-14 17:05张芝豪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征途词人乡愁

■张芝豪/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一、“诗意语文”基本理念

王崧舟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存在三个层面。一是功利层面,既学生的教学成绩;二是科学层面,形成独特的理论主张;三是审美层面,对语文教学进行诗意设计,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即“诗意语文”。

(一)诵读课文,在文字中发现诗意

1、修辞的诗意

首先体现在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的构思技巧。王崧舟以《与象共舞》一课举例,双关构思正是文本最深刻的诗意所在。其次体现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写作手法。在课文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写作手法,充分利用了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往往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2、情感的诗意

情感的诗意主要表现在通过反复诵读,熟悉它独特的语言节奏。鲜明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对语文节奏的把控,了解作品情感与思想内涵。其次是作品的艺术传承与时代印迹。每一篇课文都体现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性,承载了不同的时代背景,渲染和增加了我们对作品情感的把握。

3、精神的诗意

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命题。王崧舟老师以诗经中《采薇》一课举例,“杨柳依依”作为经典意象,揭示了中华民族对离愁别绪的诗意表述。其次是深邃的哲理意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脍炙人口的诗句里,不知不觉感受了诗歌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和人生思索。

(二)营造氛围,在教学中感受诗意

1、感官的诗意

王崧舟老师说过:“语文是感性的,学会营造有效的视听氛围,是让学生进入诗意语文情景的重要手段。”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视听诗意”教学是诗意语文课堂构建的重要模式,对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借鉴性。

2、语言的诗意

语文就是语言的艺术,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诗歌或者散文的形式,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根据各自特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情景,或者人物内心,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沉浸在语言所营造的氛围里。诗意化的语言,更易让学生体会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3、想象的诗意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在诗意教学时,可以想象“床前明月光”如何恬静的轻抚窗棂,照彻梦境。而“白发三千丈”不仅源于想象,更来源于对生活真实的深刻描述。想象教学,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内容,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学习修辞。

(三)创设情境,在心灵中滋养诗意

1、心灵的诗意

在课堂中用语言沉浸心灵,让学生通过诗意的学习,达到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进而浸润心灵,滋养诗意。例如《与象共舞》一文中,通过对赵丽宏诗意生命的解读,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提炼了诗意语言的艺术范畴,品味和体验了人生况味,深入和美化了读者心灵。

2、形象的诗意

“诗意语文”提倡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在诗意语文《夜莺的歌声》教学中,借由“夜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不屈的意志、坚韧的品格、机敏的见识和反应等人性的赞美。这样的情感和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最终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

3、生活的诗意

“诗意语文”离不开诗意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了生活,生活是一切作品的灵魂。对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灌输,也是对生活的融合与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人生,传承文化,感受生活滋养的诗意情怀。例如《刷子李》一文中的主人公“刷子李”,既是生活的呈现,也是生活的诗意。

二、王崧舟“诗意语文”课例分析

《长相思》一文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思乡怀乡”主题里,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王崧舟在无锡“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公开教学的《长相思》语文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例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

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向。王崧舟首先以王安石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和张籍笔下,乡愁是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来引导学生们进入,纳兰性德眼中的乡愁。在老师引领下,乡愁还原成“山一程,水一程”的“身在山海关”“身在营帐里”,“身在大河小川”与“崇山峻岭”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诗意形象。

造境:通过语言文字创设诗意情境、意境或心境。诗意的语言引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们对《长相思》产生了探究的心理。王崧舟老师设计了一个“展开想象,诵读体会”环节,在背景音乐下,学生们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与作者展开了心灵的对话。词人跋山涉水的“征途”,以诗意的形式得以呈现,词人对家乡和故园的牵挂,也变成了学生们可以感知的温暖画面。

入情: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所承载的情怀、情景和情感。在王崧舟老师引导下,一起走进词人的生活,学生身在课堂,却仿佛心在远方。在旁白中,仿佛亲眼看到了词人跋山涉水,在征途中翻山越岭,为保国卫家而不辞辛劳,远离家乡。并由此联想到,词人家乡的情景。在战争与和平,在征途与故园,在诗意与现实之间,是不舍的离愁,和长长的相思,是我们感知的文字的温度。

会意: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义、意味及意趣。在诗词展开的联想中,面对征途的困厄和磨难,对比家乡的美酒、灯火、故人,以及田园、明月和戏耍的孩童,王崧舟老师板书一个大写的“碎”字,令人肝肠寸断。再次朗读课文,学生们读来荡气回肠。战争的残酷,征途的艰难,与家乡的美好,亲情的温馨相映衬,乡愁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这既是乡情,也是诗意。

求气: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和气息。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到词人的故土之情,并提示学生们,如果以快速而平淡地语言节奏,读不出相思的感觉,而如果是缓慢而深情地诵读,就会声情并茂,读出了思乡的味道。王崧舟老师范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词意理解,把作者关于征途的艰辛和思乡的无奈,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根:探讨语言文字背后的精神向度和文化传承。让学生分别设想了妻子、儿子、父亲和兄长的角色,展开一场别开生面而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并代入不同的对话场景,妻子是长亭外,杨柳依依;儿子是长亭外,芳草萋萋;父亲是长亭外,秋风瑟瑟;兄长是长亭外,雨雪霏霏。让我们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深刻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充分感受到血脉中流淌的文化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以诗意化的情景,感染和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让学生在领悟课文情感的时候,也被语文的语言艺术所熏陶。诗意语文对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动态的思维,对“诗意语文”加以补充和完善。让语文成为诗意的存在,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在平凡的心灵中。

猜你喜欢
征途词人乡愁
乡愁
革命征途上,永远冲锋在前的老党员
征途
乡愁
词人的职业
“征途”等十二则
九月的乡愁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回头一望是乡愁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