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永胜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

2019-11-14 14:21■/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澜沧永胜土司

■/

云南师范大学

一、明、清时期永胜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元代之前,并没有永胜的名称,到了元代北胜之名才正式现于史册。明代,北胜地区不仅在元代的基础上地域面积扩大,而且行政区划级别变化也比较大,呈现出波折的态势。其中最突出的是把行政上隶属于承宣布政使司的北胜州改隶具有军事性质的澜沧卫,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很特殊的变化。清代永北地区的行政变化主要体现在等级的升降上,并未有像明代一样把行政机构划归军事性质机构管辖的情况。清代永北地区地位比较突出,主要是建立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的。

二、明清时期永胜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

(一)地理区位原因

永胜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在横断山脉之中,且有金沙江从中川流而过,地形地貌复杂,山势起伏较大,引控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同时作为入藏交通要道,扼守滇西北咽喉之地,中央不能不对之有足够的重视。随着明代在永胜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和屯田,并建立了具有军事性质的澜沧卫,其战略要地的地位日趋突出。明代在永胜地区不仅有汉族移民,还有受土司控制的广大少数民族,土司权力很大,中央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维护当地稳定的同时,加强对当地的控制。光绪时期的《永北直隶厅志》中直接指出了其重要作用:“地交滇易,人杂汉夷,引控诸土司,为边陲重地。”所以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央在永胜地区设置行政级别时,必然会多加考虑。

地缘政治原因,永胜地区处于云南与西藏交界之处,地缘位置极其重要,中央为监视和控制西藏,在永胜地区加强了兵力,如明代在永胜地区设置了澜沧卫。地缘位置的突出,对永胜地区的行政区划产生了影响。

(二)经济因素

永胜地区在明清时代一直是农业大县,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这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滇西北的“粮仓”,封建中央一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明政府提出“足兵食,固边防,扩耕地,兴水利,发兵源,广教化”的方针,对北胜地区进行深度开发。清政府也多次提倡农业发展,并鼓励开荒耕种。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汉族移民的大量到来,使永胜地区成为滇西北的重要粮食产区。永胜地区处于古代茶马古道的要冲之上,南来北往的商旅和货物都要在此进行中转,使永胜地区在明清时代成为滇西北的商业贸易中转站,贸易发达。明代对云南实行了大规模的屯田移民,永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移民区,广大汉族移民的到来,给当地带来开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工具及文化理念,使永胜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成为滇西北重要的粮食产区。清代虽未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但在云南小规模的移民也在持续进行,滇西北移民的主要方向就在永北地区,汉族移民的持续到来,使永北地区的开发得以深化,支撑了其进一步繁荣。广大汉族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开发了永北地区,成为明清时代永北地区繁荣的基础。同时,比较特殊的是,永胜作为一个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重要粮食产区和商业枢纽,中央为保证其安全和繁荣,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保障,比如,明代在北胜地区设置澜沧卫,保证其移民垦殖的正常进行。地方的经济繁荣,在以农立国的封建社会,中央政府一直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会对永胜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产生影响。

(三)土司制度

元代以前,中央对西南地区采取的是较为宽松的以夷制夷的政策,即羁縻政策,西南少数民族只需称臣纳贡即可,管理比较松散。正如《史记》所言:“羁,马络头也;縻,牛缰也,言治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从元代开始,中央开始对云南实行相对较为严格的控制制度,即土司制度。元代在云南虽然建立了土司制度,但其控制力并不十分严格。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开始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但当时的云南并不具备内地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所以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土司制度的核心和动摇其政治经济基础。清代亦采取了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为了加强其对地方的控制力,在明代的基础上,大规模进行了改土归流,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土司制度的基础,大幅消弱了西南土司的势力,土司制度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消亡。

永胜地区也符合土司制度的发展和消亡轨迹,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永胜地区从大理国时期开始,就一直被高氏土司所控制,直到清末(1908),末代土司高长钦被革职为止,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高氏土司在永胜地区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同时,永胜高氏土司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与其他土司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胜高氏土司与鹤庆高氏土司,姚安高氏土司同为高氏的后裔,具有天然的血缘上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其次,永胜高氏土司世代与丽江木氏土司进行联姻,以婚姻为纽带,结成了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各土司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中央为了强化其在永胜地区的集权,势必会采取措施对高氏土司进行消弱,同时又不能采取过激手段,怕引起土司势力的强力反弹,只有采取渐进和怀柔的方式进行。而永胜地区的高氏土司也深知,地方势力相对于庞大的中央来讲,势单力薄,无力与中央抗衡,就只有采取适当的方式,选择胜者归降,为其效力,奉调征战,表其忠心,才是高氏土司血脉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元军入永胜地区时,高氏土司请降;明军入滇,高氏土司积极与其联络;清军到来,高氏土司立即投入清廷的怀抱。而中央政府也乐于高氏土司投诚。可以看出,永胜土司制度是中央政权与高氏土司相互妥协的产物。虽然高氏在明代早期就进行了改土归流,史籍记载:“明洪武十四年,高策率众内附。明洪武十七年改府为州,设流官,仍袭土知州,既以功加府同知职,品四色服。”土司势力开始消弱,但根深蒂固的高氏土司在北胜地区还是具有很大的实力,其影响仍在,明中央政府在考虑永胜地区的行政区划时,不得不考虑高氏土司,既不能使其坐大,又不能使其反弹,只能采取渐进和怀柔的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代把行政职能上本属布政使司的永北州改属具有军事性质的澜沧卫,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中央对永胜地区土司的措施是:给予土司势力和地位,保其荣华,同时也要进行消弱,进行监控,防止反叛。这就会对中央在永胜地区进行行政规划产生影响。清朝统治在云南确立后,经过明代的削弱和控制,云南土司势力已经大幅削弱,在经过清代大规模的推行改土归流,云南土司势力基本趋向消亡。永胜土司势力也是一样,实力大不如前,再经过改土归流,永胜高土司已经走向衰亡,清廷在考虑永胜地区的行政区划的设置时,更加突出其地理、经济因素,对高氏土司不必向明中央一样重视。

(四)屯田制度和大规模移民

为了控制和削弱土司势力,中央不能采取强硬的方式,只能采取渐进式的革新,通过开驿站,置屯田,兴移民,办教育和改土归流来慢慢弱化土司的统治基础,动摇其经济文化地位,达到削弱地方,集权中央的目的。而在这些步骤之中,屯田和移民是其渐进措施中关键性的一环。

元代进入云南后,建立起土司制度,但元代并未采取其他措施对土司加以限制和控制,依旧采取以夷制夷的方式进行统治,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土司,统领其民。

明代平定云南后,为了稳定云南的秩序,沐英上书朱元璋:“云南新附,人心未定,即令入朝,诸蛮必生疑惧,或遁入山寨,负险不服,若复调兵,损伤必多。”由于此时云南新定,当时的状况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征伐。土司势力在云南根深蒂固,其存在的经济文化基础依然强大,当时的云南不具备改土归流的条件。所以明中央政府采取元代的土司制度,进行以夷制夷的统治。在实行土司制度的同时,开始对土司进行控制,削弱其统治力度,动摇其经济文化基础。主要措施是采取大规模的移民和屯田。屯田的方式主要采取军屯的模式,军人屯田,戍边垦殖,但全家老幼都会随其来到屯田之地,多数移民就此在此安家落户。相应的政府给予鼓励和帮扶,这就使屯田和移民结合起来。汉族人民的大规模迁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云南的民族比例,从夷多汉少变为汉族人口在云南占据优势。同时随着汉族人口的迁入,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文化技术,极大的促进了云南的开发,削弱土司制度的经济、文化基础,为云南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奠定了云南今后发展的基础。

云南移民和屯田最为广泛的是滇西地区。在楚雄府、姚安府、大理府、蒙化府、景东府和永昌府,及北胜州,约占整个云南屯田的1/3。其中北胜地区的澜沧卫5个千户所是孤军深入滇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移民区,在扼守滇西北和开发永胜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洪武十八年九日,……调云南中卫与北胜州,置澜沧卫。”这就是永胜地区人们常说的“洪武调卫”。洪武调卫的实施,开启了在永胜地区大规模移民和屯田的序幕。“洪武二十九年,(北胜州)改属澜沧卫。”把行政性的北胜州划归军事性质的澜沧卫,可以从中看出,明中央政府对永胜地区的土司进行了控制和削弱。同时期进行的屯田和移民则从根本上对土司进行了削弱和瓦解。

进入清代,虽没有像明代一样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和屯田,但小规模的移民和屯田还在继续,在滇西北地区,移民和屯田的重心依旧在永胜地区。经过明代的开发,以汉族为主体的经济文化基础形成,土司势力被极大的削弱。这就使清政府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成为了可能,不用如明政府一般只能采取渐进的形式进行削弱。由于条件成熟,清代在云南推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基本使土司制度走向了末路。在永胜地区,经过了明代的开发,形成了汉族移民文化圈,经济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高氏土司的统治基础被瓦解。清代改土归流也波及到永北高氏土司,从此高氏土司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清史稿·地理志》在叙述永北直隶厅时,采用繁、疲、难三字来进行描述,基本体现了以经济文化依据的特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永胜地区在明清时代,行政区划经历了频繁的变迁,这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明代,土司势力较大,中央为了限制其势力,不得不在行政设置上有所体现。随着大规模屯田的开始和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削弱了土司的影响,同时在永胜地区形成了汉文化圈,进一步开发了永胜地区。进入清代,土司的经济文化影响已被削弱,清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不免走向衰亡。永胜地区经过明代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北胜地区在清代逐渐繁荣,其地理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中央政府实行行政区划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澜沧永胜土司
中文文本熟悉性在词切分和词汇识别中的作用*
家畜体尺自动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澜沧号”动车组运抵老挝万象 即将投入中老铁路动态检测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登东达山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