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3年12月CET-4翻译题型的变化,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度。与历年CET-4翻译试题相比,2013年12月的汉译英试题难度最大、分值达到最高,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检验考生的语言能力。(高洁,2018)教育部颁发的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017)根据不同级别目标分别对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CET-4翻译题型的变化以及最新版 《指南》 的颁发,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用学理论。其核心概念“模因”指的是“一种信息形式,存在于一个人的记忆之中,并能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Heylighten,2001)模因在文化传承与进化、社会生活、语言教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模因论的引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开启了新的视野。
模因论又称模因学(memetics),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是一种信息单位,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靠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式繁多,像“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陶罐制作方式、房屋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Blackmore,1999:6)模因的成功复制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与传播(transmission)。(Heylighten,1998:418-423)同化是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能感染新的个体并进入它的记忆;模因的传播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而且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型这一过程,即表达;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介,它们应有很强的稳定性以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如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从模因的角度看,人类只不过是传播模因便捷的、有效的机器。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专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模因学”应运而生。模因论的产生为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为传播模因便捷的、有效的机器,人在模因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使各种翻译模因实现由教师宿主到学生宿主的有效复制,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宿主已经被各种翻译模因感染,即教师掌握了各类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策略与方法,并熟悉有效的翻译教学手段。
在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翻译只是读写课兼顾的内容,并没有独立成课程。在这种混合式的课程设置中,所有任课教师都被当做“全能”人才,实际师资配置却没有人尽其才。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大学英语专任教师共计42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17人,占教师总数的40%。从教师整体素质分布来看,翻译方向教师占比不低。但是,其他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少足够的翻译模因,其翻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可以说,不合理的师资配置,是影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优化师资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应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模因成功复制的第二阶段即表达。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介,它们应有很强的稳定性以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如书本、照片等。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材即是翻译模因传播的重要媒介,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统编教材大致分两类:读写或综合教程与(视)听说教程。其中(视)听说教程完全不涉及翻译内容。读写或综合教程虽设有翻译练习,但只是为了检测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全不涉及任何翻译理论与方法。受CET-4翻译题型变化的影响,2013年以后出版的教材增设了段落翻译练习,而翻译理论知识仍是空白。总体而言,“虽然大学英语有多部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可是几乎没有一部全国统编的,专门面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杨瑞玲,2016)这不仅影响翻译模因的传播(日常教学)模式,还会直接影响到翻译模因传播的效果。
模因传播的实质即是一个新的同化的过程,即一个有效的模因感染新的个体(新宿主)并进入它的记忆。任何模因只有在新宿主的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才能称得上复制成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原宿主(教师)将翻译模因同化,借用模因传播媒介(教材),采用适当的传播方法(教学方法),实现翻译模因在新宿主(学生)记忆中同化的过程。因此,要实现翻译模因的成功复制,新宿主(学生)是最后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模因能否成功复制,跟新宿主的主观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即新宿主被同化的愿望越强烈,模因复制成功的几率越大,反之几率越小。
由于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一直偏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有关翻译内容的教学重视不足,学生普遍不重视翻译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严重不足,翻译学习效果较差。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就是记单词、做阅读,而翻译学习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模因传播的新宿主缺少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模因成功复制的几率大大降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堪忧。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质,就是翻译模因不断从原宿主(教师)向新宿主(学生)复制的过程。教师是否是真正的翻译模因宿主、学生是否有成为新宿主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而教材作为翻译模因的最稳定可靠的传播媒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前所述,师资配置不合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优化师资配置已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师资配置不合理的根源在于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校中,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但没有独立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完全缺位的情况。以笔者任教高校为例,大学英语课程分两门:《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实践》。《大学英语》开课4个学期,每期32课时;《大学英语实践》开课三个学期,第一、第二学期分别32课时,第三学期16课时。该校2017版课程教学大纲对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对英汉翻译能力的培养却只字未提。由于课程设置原因,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其研究方向是什么,都同时担任《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此,术业专攻成了空话。
因此,要使师资配置合理化,首先得从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入手。英汉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拟将翻译纳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可以适当增加《大学英语实践》的课时,开课4个学期,然后将翻译纳入《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体系,从第三学期开始,《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每周开课听说与翻译技能训练各占1课时。或者借鉴中国矿业大学的改革经验,在第四学期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听说课和翻译课穿插进行,每周4个学时的英语课程,2个学时为听说课,2个学时为翻译课。”(宫蔷薇,2016)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让主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师专任翻译教学,其他方向教师任教综合课程。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实现师资的最优配置。
与其他模因复制一样,翻译模因的成功复制也必须经历表达过程;翻译模因表达需要的有形载体或媒介各种各样,可以是教案、PPT、板书等等。然而,稳定性最强、最能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的载体是合适的翻译教材。
然而,国内尚未出版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普适性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又把翻译技能彻底排除在外,这些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以及CET-4翻译题型的改革,呼唤更加合适的涵盖翻译技能培养的新教材的出版。各高校应加大教学投入,鼓励专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编翻译教学讲义,甚至采取多方鼓励措施支持教师编写翻译教材。这一方面可以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
由于前期教学传统的影响,造成了学生普遍不重视翻译学习、翻译学习效果较差的被动局面。模因传播的新宿主缺少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模因成功复制的几率大大降低。要切实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实现翻译模因由教师宿主到学生宿主的成功复制,调动学生翻译学习积极性也很关键。
要调动学生翻译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翻译学习氛围。这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将翻译教学引入课堂,把翻译教学常规化;另一方面,由于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文化的作用下才有意义。”(Nida,1993:11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增加翻译教学的趣味性和文艺性。其次是要改革翻译技能的检测方式。在考试题型的设计上,应特别注重其有效性。只有当考试题型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翻译水平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从根本上重视翻译知识的学习,翻译模因的成功复制才有可能。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为人类语言的丰富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符合模因传播的基本规律。然而,各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师资配置不合理、缺少合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学生翻译学习不积极,都影响了翻译模因的成功复制。因此,合理大学英语师资配置、编写合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提高学生翻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改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