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洋洋/长春财经学院
课程思政是指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思政作用。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高校各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孤军奋战,从“专人”转向“人人”,与其他课程共同发挥思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需要学生“走脑”,更要“走心”,这就需要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价值引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本文就《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如下阐述。
《应用文写作》是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在介绍写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介绍和讲授当前社会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社会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文书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技巧,不仅能直接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还能通过读写思维的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该课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混合式教学、例文分析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精讲多练,让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应用文写作》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涉及各行各业的各个层面。因此,无论是党政机关公文、信息传播文书,事务文书、还是论文写作等,都代表作者的言论和观点,应用文写作并非文学创作,要求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缺乏约束,写作就不能有秩序、有规律地进行,任何层面的工作者都离不开这门学科的要求与指导。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对课程不重视,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针对这一现象,不仅需要辅导员的正确引导,教师在课上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思想上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应用文的指导思想在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性才是重中之重。这样不仅引导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视性,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可以提高思想觉悟以及满足感。例如,学生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分别从课下和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每门课程更深层次的含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每门课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以补充相关的学生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听课质量”。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互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要同向同行的,也就是目标和步伐要一致。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师在授课时,不要都讲大道理,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举例、具体案例,做到以事服人、以情感人,尤其是举例前,注意事例的背景,提高故事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课程的教学以及效果评价应该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学校不仅要重视专业课,公共课也要重视起来,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学校完善教学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既重视科研工作,又重视教学工作,引导教师做好教书和育人的任务,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成长上,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要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明确的量化指标,同时也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例如,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体现出高校教师对高要求、严要求的适应能力,进而提升本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每门课程制定出具有本门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学环节,达到教学步调的一致性;无论是书面材料,还是教学效果,有一定明确的标准,制定相关年底考核标准,让每个教师充分重视起来。总之,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明确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的职责,避免责任推脱。
“课程思政”各课程在落实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而作为学校内部的发展,更要求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课程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而《应用文写作》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非常完善。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本课程的教育思想,一味地给学生输出写作技巧,忽略了写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将教育思想落实到材料上,例如:在讲授党政机关公文的书写时,经常会用到一些范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国家机关网站上使用格式具有一定规范性,内容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形成上具有一定感染力。这样,教师除了在讲授写作技巧的同时,范文的使用也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意义,在传授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真正目的。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自觉的育人意识。在传授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占主导地位,但是,教师要提高自身育人的主体性。很多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认为只要教好书,就是完成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学生的辅导员该做的,甚至在课堂上传播不当言论误导学生。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将育人融入到知识的传授中,本课程教师可以补充一套教学方案;其次,《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时,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共同沟通,找准每部分写作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及讲授时的切入点,而不是直接讲大道理,做到以事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觉得枯燥乏味,讲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打开教学新方向。
“课程思政”是一项大工程,在目标明确,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的基础上,从课程的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蕴含着许多隐性的思政元素,而且不同课程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本门课程独特特点的专属方案。例如《应用文写作》中的党政机关公文的写作,是代表集体,而非个人。因此,文章中的指导思想需要经过严格筛选,不仅要求指导思想正确,同时要求能真正符合文件精神,不能有所偏离;而事务文书的使用非常广泛,不分岗位、不分职务,不仅代表个人,也经常代表集体。书写上首先要求的就是内容要实事求是,有一定的材料支撑,不能凭空造谣。因此,除了教授学生写作理论和技巧之外,文章的精神更加重要,教师可以从案例、例文入手,寓知识于文章。注意不是直接讲大道理,通过分析案例,做到以事服人,把握课堂节奏,案例和例文的选择要有一定原则,同时还要接地气,赋予学生的真实情感,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首先,改善课堂状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行导人。这个教学切入点是教学的一个契机,教师和学校切记做表面功夫,走形式;其次,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挖掘隐性思政元素,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结合国家当前的教育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学校的办学特色、课堂中的情境演示等,都可以进行借鉴,丰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思政元素;最后,教师毕竟不是思政课程教师,很多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尺度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指导,除了多与思政课程的教师交流以外,学校可以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激发本门课程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刻不容缓的。高校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也要重视“育人”。育人不是某一个岗位教师的责任,而是需要整个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齐心合力完成。高校中的每位教师充分发挥岗位职责,挖掘本岗位的思政要点,充分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公共课,更要发挥课程的实用性,除了教授学生生活和工作中的文种写作技巧以外,还要充分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不同文种有着不同的特点,其思政元素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除了根据教课经验,因材施教以外,要多与思政教师沟通,发挥本门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打开教学的新方向。为了使“思政课程”真正落到实处,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都要提出一定要求,共同努力,确立同向同行目标,团结一致。而教师本身也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不断学习,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建立系统的建设方案,细化到每门课程有针对性的制订方案,不应生搬硬套,真正发挥本门课程的优势,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