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温州士人对社会风气的建设

2019-11-14 13:10温州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温州家风文化

■何 怡/温州商学院

宋代温州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耕读之风,温州人从义塾、书院以至太学教育,形成了一条系统的求学、出仕道路,温州文化强力崛起。明代温州耕读之风再盛,涌现出张璁、王瓒、英桥王氏家族的王澈、王激、王叔果、王叔杲等人物。论者论述士绅对本地文化的贡献,也往往从他们对耕读传统的建立、维护着眼,如《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明清温州传统家族结构及功能研究》都谈到了王氏家族创办族学、支持重建官学、筹建书院等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当地学子的惠及。笔者认为,这些固然是士绅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其对文化的贡献是多样化的,绝不仅限于此。

在进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古代士绅对地方社会风气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行事树立了榜样。若一地社会长期在这样的引导下形成淳朴的风气,民众价值观念正向,所谓地域文化才有兴盛的最可靠、最深厚的根基。

一、本地士子的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成员或者家族成员能够长期按照家训、家规、家教发语行事,久而久之,这个家庭或者家族就会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家风”。这样的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时代虽异,家风对社会、对地方的作用大体相同。士绅通过自己的家教、家风率先垂范,感动、影响、引导当地群众,对社会风气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温州地区出现了一些较著名的大家族,如前述英桥王氏,此外还有普门张氏、李浦王氏、七甲项氏等,在学者的研究成果里已多有论述。笔者拟从以往较少被提及的乐清侯家出发,考察其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侯敬自身为贡生,他升入国子监不久次子侯廷诫即中举,次年长子侯廷训成为进士。此时嘉靖朝的大礼议正轰轰烈烈,张璁站在嘉靖皇帝一方,帮助其摆脱继嗣明孝宗的说法,积极为本生父母争取尊号、待遇,因此平步青云。同为温州人,侯廷训、侯廷诫的选择截然相反,他们反对嘉靖帝的做法。侯廷训尤其积极,上疏不成之后还从礼学经典当中寻求支持自己的理据,写成著作,寄送京师。但是嘉靖三年大礼议尘埃落定,嘉靖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侯廷训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立刻受到处分,被下狱。此时侯家上下的举措十分值得注目。父亲侯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认为儿子在尽一介臣子的本分,因此告诫、安抚家人都不要慌乱失常。儿子侯一元此时才十三岁,竟然远赴京师,伏阙上书,为自己的父亲辩白。办案的都御史也惊异于少年的勇气和孝心。侯一元后来中进士,任江西布政使。侯一元的儿子侯傅邦、孙子侯应宾都高中进士,任地方官员,能尽职守。人们羡称“侯门四进士”的功名鼎盛。但在笔者看来,侯家老少在巨大的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格才是侯家家风的精华所在。对忠、孝价值的勇于坚持,敢于承担,才是史书中对侯家事迹记述的重点,也是侯家的故事得以流传的原因。侯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了士人的品格,并不是纯以功名炫耀于乡里。

家风不仅在于道德观的养成,侯家之所以能代出进士,好学读书的风气不可或缺。侯一元有较多的著述。他的《二谷读书记》被收入《四库全书》,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下了这样的评断“中间谓阳明之学遗却格致本旨。又谓朱子谈理过於分析,阳明起而病之,由於相激而成,亦颇有见也”。]侯一元并非专门的学者,为官之余他仍能研读经典,关心当时的学术潮流如阳明心学,且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获得后来者的称赞可以说全是努力用功、好学不辍的成果。此外侯一元应平阳县令、泰顺县令的邀请,帮助修撰了两地的县志。这对乡邦文献的保存,对两地历代地理、经济、教育的变迁记录功莫大焉,后人通过方志才能了解一个地区的渊源。而且很多在官方大历史中记载寥寥或者并无一席之地的人物正是通过方志才能将他们的事迹流传,使后来人的追寻考察有所根据。

侯一元有自己的文集《二谷山人集》等,一些作品也被收入他人编纂的文集当中。代表性的篇目为《赵烈士》。嘉靖壬子年倭寇辗转抄掠,逼近了乐清附近的水坑村,当地的大族赵氏家族惨遭掠夺,男女老幼多人被俘,平时被看作族中俊杰的人都潜藏起来不敢反抗。此时一位不知名的赵姓烈士“乃大呼持梃出击,连仆数贼,呼其子弟曰勿走,贼且易与尔”。他被贼用矛扎伤腋下昏厥,被送回家后仍挣扎着要去追贼。“将死家人环而哭之,张目曰勿哭,人百年会有一死,吾今者脫嬰孺于屠剥,免女妇于戮辱,不先世之宇,不隕家声”。侯一元极力赞美这位赵烈士的义勇,肯定他对保全家乡、鼓舞抗倭士气的作用。这位赵烈士姓名不彰,家徒四壁,平生既少读书,也少言语,并非一贯好勇之人。侯一元为这位普通人立传,着眼于其对宗族、家乡的贡献,也反映出侯对宗族、家乡的看重,对家风、地方风气建设的重视。他正是要通过表彰赵烈士来高扬正确的家教、家风,进而倡导当时社会的正气。

二、主政官员的作为

一般论述区域文化时学者多默认主导人物是当地出身的士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也有一些非本地出身的人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地方的民生、风化都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是较大的贡献。明代温州就曾出现过一任这样的知府何文渊。多年后有人来温州寻访,温州士人说到贤能的知府还是推举何文渊为第一。与何文渊同时被任命为知府的九人中,苏州知府况钟至今以决断疑案的青天形象在昆曲《十五贯》中被歌颂,而《吏部尚书何公文行状》里记载“振举学校,使士有所作兴……祠先贤,举逸民,兴礼让,时嫁娶,重丧葬,具储积,别善恶,居数月政化大洽……郡中无事,黄堂閴然,暇则诣庠序,进诸生周旋等讲论经史……召生徒章纶,亲自授业。未几,周旋果状元及第。章纶第进士,今任礼部右侍郎。其余亦各出仕“。何文渊治理温州除纾解民困外,最注重的即是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其撰写的《劝世文》非常浅俗,“孝双亲,敬兄嫂,睦姻邻,扶幼老,每侵晨,需起早……依本分,无烦恼,教儿童,从易晓。诗书明,出至宝。显然是为了便于群众理解乃至遵行。何文渊一生著述颇多,有文名,而能突破一般文人和官员的限制,采用百姓的语言沟通,可见其用心良苦。而对官员,他则以诗歌谆谆告诫”满斟美酒千人血,细切肥羊百姓膏。烛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希望为官者时刻记挂民生疾苦,不要加重百姓负担。如官员清正,地方风俗自然趋向乐善。

何文渊再温州地区选拔了不少人才,除前述的成为状元的周旋,成为名臣的章纶,值得一提的还有南昱。何文渊找到乐清县普通民家俊秀子弟六人,想用他们作为助手。南昱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已经通晓经书大义。但是他拒绝何文渊的提拔,且放言“我方与圣贤对,安能做吏?”。何文渊不以为忤,让他掌管文书,公余就与之讲解讨论经义。离任时把自己收藏的名人文稿全留给南昱,让他学习以助于中举。南昱中进士侯,何文渊勉励“南生努力继前修,再振东瓯作邹鲁”。这种对人才不拘一格的选拔,教导、奖掖,虽然是较贤明的地方官员常见的举措,但是不得不承认其背后也有通过地方人才来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培植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切关怀。

综上所述,明代的温州本地士人通过自己家教、家风的垂范,自觉或不自觉地助力于当地社会风气的建设,从而为地域文化的积累、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得地域文化能够流向民间,而不是少数精英的闭门造车。非本地出身的地方官员则通过亲自参与地方教育,提拔当地人才,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期望地方文化能够在当地人才的振作下出现更好的局面。

猜你喜欢
温州家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好玩的温州乐园
谁远谁近?
家风伴我成长
手工艺·温州发绣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