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呐喊
——我的批评观

2019-11-14 13:10■朱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指向立场

■朱 旭

文学批评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融合了灵动、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智性、繁复的专业知识。文学批评更是文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直接反映着文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态势。作为一个青年文学批评工作者,在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时候,尽管也会有力有未逮之时,但我始终秉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坚守住“呐喊”的精神传承。

文学批评者首先应该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受外界杂音、噪声的干扰,无论这干扰是来自大众的审美趣味,是来自时代的风潮,是来自社会的利益驱动,还是来自作家的友情使然,都应拂去埃尘,坚持统一的审美标准,并以此为基点,生发出坚定的批判立场。批判是文学批评者的矛,更是使命。独立的自我意味着文学批评者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夯实价值体系,不断提升审美品位,使其无论在何种语境中,或许都能做到是那个“独醒”的人,是那个或许不被理解依旧踽踽独行的赶路人,且倔强地坚持要叫醒那些“装睡”的人。

文学批评者应该是启蒙者。在这个“后启蒙”时代,“呐喊”的启蒙精神又显得尤为重要和弥足珍贵。时代的进步与变化,“铁屋子”或许会演化出多种形态。文学批判者必须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在全球化的时代场域里,在纷繁复杂的消费社会下,在变幻多端的经济市场中,坚定启蒙之立场,而不惮于做“呐喊”者。在理性精神的照耀下,坚持吹响揭露和批判的号角。

文学批评者也应该是一个自省者。自省不仅仅是反省,而是在充分揭露“他者”的同时,也敢于暴露自我。这自我既指向现在的自己,也指向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可能;这自我既指向客观实在的自己,也指向客观存在的世界。自省进而批判,并不是对文学苛求以待,更非对时代和未来失去信心,相反,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对于文学深沉的爱。

文学批评者还应该是一个温暖的人。这并非认为文学批评者要做无原则、无底线、无节操的歌颂者和鼓吹人,当然,锐利是一个文学批评者应有之态度,当然,“剜烂苹果”也是一个文学批评者该有的价值立场。但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创作者殚精竭虑的宝物,是他们对自我、对生活、对时代、对历史、对人性等等的综合性表达,无论从理性审美的角度观之,其价值如何,文学批评者首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文学批评者或许更应该孩子气一些。初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孩子带着最澄澈的双眼,不带任何偏见和傲慢,以一颗童心天真且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纯粹的赤子之心或许能让文学批评者牢记初心,不时重温自己最初与文学相遇的那份悸动。在选择终生与文学相伴而行的时候,纯粹的赤子之心也让文学批判者不断调试自己观照人性和世界的态度,不是轻慢,也非沉重,而是孩子般充满好奇与敬畏。

记得有人问过我“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往往有些无所适从。或许文学的意义就在于终有一天不会再有人问出“文学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文学批评活动也或许能为文学化为空气、阳光、水添一分绵薄之力。“呐喊”不会完成,将“呐喊”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指向立场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扬 善
扬善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草地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