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批评的难度与个性

2019-11-14 13:10吴佳燕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批评家层面建构

■吴佳燕

我所理解的文学批评,应该有三个层面。

批评是追溯,是对文本结构和作家内心的逆流而上。任何一部作品一旦完成就是独立的、开放的存在。批评对文本不仅仅只有消费,还有知识、经验与想象意义上的阐释、填补与延展。阅读使文本最终圆满并得以完成。于是阐释和批评获得应有的空间。批评家在细读基础上找到深藏于文本内部的路径,发现文字背后的指向和玄妙,犹如侦探在现场勘测。这一过程在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构成隐秘通道,作家是河流,而批评家则必须溯流而上,从文本地图上追溯源头。把握好尺度,既不高估又不低评。讲真话是对文本保持尊重,同时也对作家和读者保持敬意。对批评家而言,这是道理,也是道德。

批评是发现,是对丰富呈现的抽丝剥茧、内部还原。昆德拉说,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而批评是对发现的发现。作家把他的发现和心灵隐藏在作品中,批评要做的是把它拉到亮处。是以批评家所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能力和知人论世,竭力去发现作家想表达的东西并把它清晰地说出来,把作品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言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家的职责、热情和作家是相近的,同样是充满了创造性,是探索、发现和冒险,以及对不确定之物的努力把握和准确表达。

批评是建构,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建构的物质层面是作品内部的技术分析,是张莉所说的“凿壁取光”,打开作家设立的叙事壁垒和迷宫,找到作品内部的结构和路径;建构的精神层面是作家的心灵探寻与批评家的自我表达。王安忆说,小说是把一堆现实的原材料建成个人的心灵世界,而批评家是要把房子进行拆解、评估,但绝对不是还原成一堆原材料,而是要找到盖房子的技术和窍门以及作家的心灵密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我理想的批评是有难度和个性的批评。所谓难度是敢于突破批评惯性,既要形成自我的批评风格,又要有意识地突破和创新;有见解,发先声,敢于大胆直言,敢于批评,不但要有批评的勇气,更要有批评的说服力。批评家应该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保持初心,只说真话,让批评真正回到批评精神,真正怀抱锐气而又令人信服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写有痛感、有筋骨的文字。批评的个性是批评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有温度和在场感。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从表达、方法到文风逐渐建立个人标识度;不冷冰冰或学究气,而要知人论世与自我抒情,有批评者自身的情感和温度;不闭门造车或钻故纸堆,而应投身现场,“面向事物本身”,敞亮响亮地发声。是对当代文学最前沿的思潮、话题的聚焦,对最活跃或被遮蔽的创作实践的发现、跟踪和关切,是对另一种现实即现实文学的参与和建构。在场还意味着要做同代人、同时代人的批评。我们一起成长,我们一起经历,我们通过创作与批评相互看见、交流与进步。建立批评的难度和个性,才会让批评获得持续性和生命力,也是我们观察无尽世界、观照丰富自身的窗口或镜子。

猜你喜欢
批评家层面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