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的批评

2019-11-14 13:10谭杉杉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学理有情惯性

■谭杉杉

经过长期的学院训练,我以为必须警惕文学批评的惯性,这种惯性既表现为思维的惯性,又表现为话语的惯性,习惯用术语去拆解文本,用八股式的三段论去结构文章,最终必然导致批评的不亲切和模式化。惯性的批评会使批评视野日趋狭窄,使批评封闭于书斋之内,耽溺于自言自语的狂欢,它将无法形成与作家的真正对话,也无法获得共鸣,更不可能对文学的进程产生任何影响。

我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有情的体悟、有理的分析、有智的直观。有情的体悟,是对文学的艺术直觉和价值判断;有理的分析,是以细致的文本阅读为基础,以理论为工具,从文本出发进而再理解文学的历史,而不是徒发空论;有智的直观,是不仅仅停留在直觉、材料和知识、理论,还深挖内在的文学精神。批评的意义,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与对话来影响作家,影响读者,影响文学的发生与接受;另一方面是通过肯定与否定来指出经典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此外,文学批评还应该是有趣的,要有敏锐的美学嗅觉,才能捕捉文学中那些若隐若现的意趣,发现新问题,找到新入口。

具体而言,文学批评首先需要细读,细读人物性格,细读情感冲突,细读每一处细节中隐藏的文学逻辑。然后需要学理,不求学理的批评,即使词彩华丽,也缺乏深度,容易偏离文学的正轨。最后,很重要但也容易忽略的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一样,还需要文体意识,需要摆脱千篇一律的学院腔,使自己的批评具有个人特色,避免同质化。文体,是说话、叙事的方式,表述如何掌握分寸,情与理之间如何平衡,如何布局谋篇,这些都是文体的艺术。

细读、学理和文体,这三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这三个方面都具备了,文学批评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才能成为有深度的批评,立心的批评。立心,是面对作品重读如初读的敬畏之心,是阐明文学肌理的思辨之心,是自觉经营文体的文心。

猜你喜欢
学理有情惯性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红色警报——煤炭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学术基础与学术主体性精神*——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学理分析(上)
旅行梦想促就科学新知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