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明秋
摘要:本文对中学音乐教育与中学德育教育之间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并在实践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课间音乐;音乐教育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道德教育过程也就是柯尔伯格等人所批判过的: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学生只能处于接受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为此,我们必须选择一些鲜活的方式方法。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发现了曙光——那就是利用音乐进行德育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音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和倡导者,他认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而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而对培养全面的创造型人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使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深层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实施,青少年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美感熏染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就是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来进行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辐射,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去,充分利用美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格培养,进行德育教育。
2采用多种形式把音乐教育融于德育教育
2.1课间音乐,播种德育
我校改革了课间铃声,而以音乐为上、下课的铃声。各班以音乐为准,闻声下课,听到《回家》一曲全校放学。在澳门回归之际,学校播放了一周《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愛,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2.2学校放歌,渗透德育
学校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举办校园大合唱比赛,放歌学校。在唱歌活动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进行德育渗透。唱歌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当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2.3乐器表演,培养德育
在学校组织乐队,在乐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给青少年学生以音乐艺术的享受,在思想上得到熏陶,让青少年学生在乐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2.4课堂教学,强化德育
音乐教学要求教师深挖教材内涵,挖掘德育资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这种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听听,唱唱,跳跳,奏奏”使学生理解作品艺术形象及思想内涵,陶冶他们高尚情操的做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音乐特有的功能。正如古语所云:“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3对中学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几点设想
(1)在增加学生表现机会上,应该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把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按声乐部分和乐器部分两大块排上表,在间操时表演。
(2)真正把音乐内化为学生本身固有的东西,那很难,但要偿试让学生会介绍音乐、检查学生掌握的清况,使学生知道一周课间音乐名称和作者。
(3)在播放课间音乐时,应遵循先民族音乐,多播放大众熟知音乐,由熟悉到更熟悉,让最大量的人与我们共唱“同一首歌”。
(4)城市学校开展起来不难,可能农村学校开展起来就会很难,这主要是资金问题,只有上级领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把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