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谈到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方面,语文学习资源大爆炸,为教师和学生查找相关语文学习资料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海量信息的爆发性、开放性、无序性增长导致一些并不规范的语用现象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信息时代的大语文,使语文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相关梳理。
关键词:互联网 语文 内涵 外延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语文不仅包含知识与能力,更是思维的载体。如果抛弃思维单说知识与能力,那将造就的是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而失去了语文的灵魂。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锻炼了思维的发展,还促进了能力的提升;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这使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
一、互联网背景下“语文”的内涵
从语文的范围上分,将语文分为广义的语文和狭义的语文。从广义上说,语文即是与语文活动相关的一切事宜,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从课本中还是从多媒体上,只要从事语言学习活动或者运用语言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与人交流就属于语文;从狭义上讲,语文是学校里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现实中大部分人对语文的理解是狭义的语文,认为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上去了,这便是语文好的表现,实则不然。凡是对教育理论有所了解的人,不会只将语文误认为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而是应该从其发展源头上来看,语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这不仅是量的变化,还是语文培养质量的提高,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狭义的语文,而是更倾向于广义的语文,培养的是如何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者、创新者,而不是只在考场上回顾知识的考试机器。这不仅符合立德树人教育观下人们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成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的外延
(一)扩大学习范围,提升语文兴趣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对生活的广泛渗透,其与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之下,“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慕课、网课等网络课程也逐步出现,语文的学习不再是课堂中师生之间面对面地讲授,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这样一来,语文学习活动便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学生和教师通过互联网还能够接触到语文的前沿知识,使之成为师生间的精神套餐,也方便了师生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沟通,解决语文学习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二)打破时间限制,发展语文课堂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之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语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无论是口语的交流,还是拿起手机,打开电脑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信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随时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撰写者与发布者,同时也非常便捷地成为信息的发现者、接受者、评价者,因此,通过互联网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无论是看公众号的文章还是阅读时事新闻、刷微博都不需要特意去找一个时间,而是可以将生活中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语文的思维与活动。语言文字的使用无处不在,在我们将文字当作了解信息的工具,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在进行思维活动。
(三)优化语文资源,走进趣味语文
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优质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视频与课本相结合等诸多全新的概念。这不但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思维,也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有助于优化教学课堂,提升教学质量。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有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 [2]所以,我们应该在聚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明确问题,通过互联网整理优化语文学习资源库,形成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优质的网络语文学习资源,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与发展,使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学、文化的基础上,在语文课程实践和探究中走进趣味语文,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葉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芸燕,女,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语文>)(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