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

2019-11-13 15:54苗笛
参花(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高校

摘要:就高校声乐教学的方向和主题内容而言,提高学生实际演唱能力是高校声乐教师必须积极探究与解决的难题。声乐演唱能力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的技能,学生实际演唱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关乎就业与个人艺术素质的发展。高校声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学生声乐理论与演唱技巧,真正将学生所学转化为实际演唱能力,累积丰富的实践演唱经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将着重就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 声乐教学 实际演唱能力 培养

高校声乐教学将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而在对声乐教学水平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也把学生实际演唱能力作为重要标准和评价尺度,这就为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现如今,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同样付出了诸多努力,在培育声乐人才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必须走革新换代的发展道路,不断适应新要求,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对此,高校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演唱能力培养时,要打破陈旧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束缚,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最大化地锻炼学生的演唱能力,储备高质量的声乐人才。

一、声乐演唱能力概述

就声乐表演而言,声乐技巧在表演者演绎声乐作品和传达作品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着推动情感抒发和内涵呈现的积极作用,当然也能够陶冶表演者情怀,展现其良好的音乐素质。在声乐演唱活动当中,演唱者运用多元化的演唱技巧,对拥有独特美感与艺术内涵的音乐要素进行有效呈现,让聆听者充分感知演唱的独特魅力,形成强烈而又深刻的情感共鸣。在实际演唱时,必须注意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有效传达歌曲的内在情感,促进演唱者和听众在情感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沟通,收获良好的艺术共鸣。可以说,声乐演唱能力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也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艺术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的原则

现如今,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师的核心任务,也越来越得到学生的关注。声乐演唱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音乐实践技能,所以要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养成必须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妥善安排,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并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第一,坚持以兴趣引导为主的教学原则。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培育学生实际演唱能力的催化剂。基于这样的教学认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全方位了解,在顺利完成必要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声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同样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重要参考原则,把握流行趋势,运用多元化手段增加声乐课堂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活动,在多元实践体验中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挖掘学生思维和创新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

第二,坚持开展多元实践体验活动的教学原则。舞台实践在提高学生实际演唱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学生掌握多元化演唱技巧的必经之路。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开设多元化的声乐演唱练习课程,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战技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累积丰富的演唱经验,也可以逐步形成稳健的台风,了解自身在实际演唱当中的优势和不足,便于今后查漏补缺,攻克学习难题。

第三,坚持针对性教学原则。教师在面對众多学生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在面对差异化学生个体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准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消除演唱当中的弊病,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准自身的努力方向,实现扬长避短,多层次提高实际演唱能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运用声音

对声音进行有效把控是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的基础及前提条件,所以教师需要先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声音控制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人的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熟练掌握,使得学生可以掌握不同发声器官的特征,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训练环节科学认识声乐课程与声乐演唱。此外,教师要注意把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活动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发声的优良习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中增强声音把控力以及声音灵活运用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歌唱气息控制的指导。在实际训练当中,教师必须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增强学生气息长度,又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科学呼吸方法打开歌唱通道,以及在面对声乐作品不同情感的转换时如何调控气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变奏曲,让学生在变奏曲演唱的练习中提高气息控制力。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美化自身音色的方法,增强实际演唱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教师可以选择经典唱段指导学生进行演唱练习,带领学生研究多元风格的声乐作品,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声音辨识度,增加声音的流畅性和敏感度。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学生在今后的实际演唱中会有更加稳定的舞台把控力,也能对自己的声乐演唱充满信心。

(二)增强学生演唱技巧运用技能

要对声乐作品进行高质量的演绎,只是具备科学的发声方式,拥有较强的声音控制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对不同发声技巧的合理化应用,更好地呈现声乐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情感。在具体的演唱活动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习多种不同的演唱技巧,在获得一定的技巧积累后,根据声乐作品演绎的具体要求进行演唱技巧的灵活应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不同部分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歌词大意,做好曲式结构的分析等,形成对作品的整体认知。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非常透彻,在演唱过程中就可以深刻体会作品意境,更好地投入个人情感与情绪。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对声乐作品情绪走向和情感基调进行控制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演唱技巧传达作品情感与内涵。最后,教师要教学生剖析以及整合不同演唱技巧的方法,通过串联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把声乐作品的不同部分串联起来,实现整体演绎,并激励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诠释声乐作品,顺利完成二度创作的任务,最终让呈现出来的声乐作品触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启发。总而言之,教师要把引导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演唱技巧作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训练自身技巧掌握能力的自觉性。

(三)引导学生掌握多元旋律风格

声乐作品风格是最终形成歌唱风格的重要的因素,歌唱者对作品风格的研究和深入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任何一首声乐作品均有相应的创作动机,当然也在作品当中渗透并传达着多种多样的情感,一些声乐作品风格自然又清新,一些作品风格黯淡而伤感,还有一些作品风格温柔优雅。事实上,这些风格都可以从乐谱当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前,学生除了要了解整部作品的旋律外,还要主动剖析作品的调性、曲式、背景,收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和生平体验。只有利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充分而又完整地了解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在对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最终表达出其中的浓浓深情。教师可以经常选取不同旋律风格的声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对比,也可以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组内对这些作品的风格进行深入研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四)强化学生的舞台驾驭能力

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除了包括较好的唱功外,还包括对舞台的把控能力,保证在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舞台都可以轻松驾驭,保证表演得体,举手投足间尽显艺术魅力和个人的音乐修养。这实际上是学生舞台意识和舞台表现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更是学生舞台驾驭能力的直接呈现。所以也在培养学生实际演唱能力时,要将增强学生舞台驾驭能力作为重点。第一,对学生进行肢体语言训练。虽然声乐演唱对肢体语言的要求并不高,但如果能够在演唱过程当中恰当运用肢体语言,除了可以增加视觉美感之外,还能够辅助学生表达情感和演唱技巧。教师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开设形体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优秀艺术家肢体语言与神态动作的运用,提高学生对肢体动作的灵活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各自不同的舞台风格。第二,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在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如果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就容易出现紧张等消极情绪。教师要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对演唱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帮助学生克服演唱紧张等不良情绪。第三,教师要注意经常性地组织不同形式的声乐表演活动,并让学生主动参加,比如汇报演出、歌唱竞赛、音乐沙龙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积累舞台表演经验,不断训练和强化学生实际演唱的能力。

四、结语

实际演唱能力是高校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体现,也体现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为只有当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演唱实践,才可以获得极高的實际演唱能力。所以实际演唱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也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完整性,通过适当增加训练力度和丰富训练内容的方式促进学生声乐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波.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演唱能力的探索[J].黄河之声,2018(23).

[2]杨庆斌.声乐专业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7(19).

[3]温静.试析声乐演唱教学中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J].当代音乐,2017(11).

[4]刘湘林.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艺术研究,2019(03).

(作者简介:苗笛,男,本科,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培养高校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