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2019-11-13 15:54李晶晶
参花(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就广西地区而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十分稀少,导致广西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规模严重失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后继有人,而传统技术背景下的文遗保护工作面临着难以开展的尴尬境地,年轻人望而却步,文化传承的断层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去弥补。因此,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开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大数据平台,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是中国进入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 侗族木构建筑 营造技艺广西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大数据平台的目的及优势

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以榫卯连接,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是桂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此外,侗族木构建筑中所包含的信仰文化和以掌墨师文化为代表的传承习俗,已然成为侗族文化的标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令人担忧的是,当下由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后继乏人,加之木材资源日益匮乏,木构建筑防火能力极弱等因素,造成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存在着延续的危机。

近年来,国家将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各级地方政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颁布新的政策和文化,划拨了大量专项经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从专业机构向全社会推开,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新技术的应用更是未来若干年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是,广西地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十分稀少,广西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规模严重失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和传统技术背景下的文遗保护工作面临着难以开展的尴尬境地。当前,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开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大数据平台,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是中国进入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

二、大数据平台的现狀及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遗产研究学会的教师队伍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走访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黔东南等多个侗族传统村落,将多年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产业转化,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大数据平台,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侗族木构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成果和工作开展进程落后于全国其他经济较好的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湖北、山西等地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尤其是数据库建设方面的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侗族木构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建成的非遗数据库与非遗资源总量的比例极不平衡。而且,数据库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岛现象,文化遗产资源无法得到高效的互通共享。

其二,非遗数据的采集不全面,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质量不高。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具有相当大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尽管大数据平台目前已为三江县402座历史建筑建立了基本的科学数据和影像,建立了88位民间工匠的多媒体信息档案。而且在广西编织工艺技艺、蜡染工艺技艺方面建立拥有500多个实物的图片库,在此基础之上,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但仍受到时间、财力、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客观因素制约,尚无法对所有非遗数据和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数字化记录,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暂时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其三,在现有的大数据成果中,大多数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上较为单一的问题。具备一定深度和定向性质的专题数据库内容较少;以文本资源为主的数据库较为常见,图片库、多媒体库较少,而且对数据缺乏立体的分析评估能力,对大数据的应用程度不高,没有很好地实现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大数据平台的前景思考与分析

目前,广西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61座,自治区级传统村落654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3项,并且各级文物建筑和非遗项目逐年递增,而这些项目是我们亟须保护的,也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探讨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未来,对非遗数据进行挖掘、孵化,培育、运营优质IP,输出各种与非遗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形成产业化应用才是一条正确的、可行的、科学的非遗文化保护策略。

本文以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为切入点,探索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发挥研究功能,如何输出更多的非遗优质IP项目,既能够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又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注入全新的技术理念和智慧资源,对广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李晶晶,女,硕士研究生,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大数据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