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对策

2019-11-13 15:55陆璐
国际商务财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审计监督国有企业

陆璐

【摘要】国有企业全球化布局的纵深推进,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监管挑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意义出发,对现阶段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效果。

【关键词】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4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走出国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境外资产规模逐年增长。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境外总资产已达16.7万亿元。但与此同时,由于境外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国有资产面临的监管风险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审计署披露的国有企业境外经营损失、投资失败等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刻不容缓。

一、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意义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的各级独资、控股子企业,经营性贸易和分支机构,固定资产投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等。随着国有企业境外资产规模和业态布局逐年扩大,使得“监督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的“免疫系统”,通过实施科学高效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风险的作用,规范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行为,进而实现境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不仅是维护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安全、健康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二、当前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旨在加强国有境外资产的监督管理。针对境外国有资产审计行为虽有法律和相关规定的授权,但就如何开展境外审计,制度层面和实施细则尚不完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也同样存在境外资产审计相关制度空白的情况,审计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以及审计评价缺乏规范、统一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时无章可循,仅凭“经验”实施审计,审计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二)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往往分布区域较广,在经营特点、管理模式等方面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时间和成本因素,审计人员无法在境外开展长时间的全面审计,“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特点对审计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非英语国家,无论是在查阅相关资料还是在审计访谈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大的语言障碍,使得审计项目程序和技术手段受到限制,审计风险增加。现有的审计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监管要求。

(三)审计监督范围有待拓展

从审计监督范围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重内轻外”的传统思想,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主要用于服务境内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力度不够,往往存在审计覆盖面小,频率低的问题。从审计项目类别来看,多以经济责任审计或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主,偏重关注境外机构财务状况真实性和评价领导人员行职履责情况,而内部控制、海外工程承包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专项审计近乎空白,审计项目类型和监督内容局限性较大。

(四)审计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开展境外资产审计监督尚属于新的领域,缺乏成熟的审计经验,审计项目的组织形式、实施方式、审计内容以及工作流程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同时,复杂环境下的境外审计工作也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知识结构、专业水准、实践经验以及外语能力均能够胜任的国际化审计人才依然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目标的达成。

三、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对策

(一)健全审计制度体系

2018年1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年审计署第11号令),自3月1日起施行,规定在内部审计职责权限中明确要求“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境外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国有企业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境外资产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行业环境等特点,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境外资产审计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对审计目标、职责范围、适用对象、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境外资产审计监督工作有据可依,并为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设立对口联络督导人员,负责定期跟踪了解境外机构日常经营管理信息,并对该机构所在地区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动态等进行研究,做好日常“储备”,以便在审计项目方案制定时能够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由于境外资产的复杂多样化,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在国内的审前准备阶段,收集和整理被审计机构的规章制度、财务账表等相关资料,将审前调查和汇总分析等工作尽可能在国内完成,争取在境外现场审计时能够直奔审计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审计成果,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三)创新审计组织方式

在审计组织方式上,国有企业可尝试借助社会审计力量,通过招标的方式,拟选出多家具有丰富境外审计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备选库”。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掌握本单位境外资产的经营状况,对于地区和行业特点有着更深入的了解,而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明显,审计项目可由内部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共同组成联合审计组,通过社会审计的助力,审计组的知识结构和审计力量得到充实,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内外结合形成监督合力,从而有效利用了审计资源,扩大审计监督工作的覆盖面。

(四)完善审计过程监督

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国有企业应不断提升境外机构信息化水平,设立境内外一体化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平台高效、便捷的优势,实现对境外机构决策流程、财务信息、经营数据和风险事件的实时监测;另一方面,信息平台中应充分融合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监督资源,共享日常监管成果。通过采集、分析平台动态数据,全面掌握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示风险,使内部审计部门由被动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或事中的过程监督,进而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五)重视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境外资产审计监督更有针对性,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跟踪境外机构审计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督促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依据计划完成整改,从而不断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境外机构审计整改考核、问责机制,将被审计机构审计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审计整改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等领导个人利益事项挂钩,对不及时落实或拒不落实审计意见的,向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充分发挥震慑作用,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审计监督效果。

(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境外资产的监督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境外资产审计的胜任能力。在国有企业层面,应结合境外资产经营特点,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对审计方法、操作程序、审计内容以及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等内容进行专项培训,着力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满足境外审计监督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开拓经验交流渠道,学习借鉴其他企业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拓展思路和视野,创新和改进现有审计工作内容和技术方法,从而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主动适应境外资产审计监督的新形式和新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境外机构特点的审计方法,推動实现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为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加强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J].审计月刊,2017,(10):17-19.

[2]罗廷婷.“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策略[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7,(5):22-24.

[3]林忠华.“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境外资产审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6,(1):66-69.

猜你喜欢
审计监督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国有企业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国有企业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前移审计监督?预防腐败滋生工作机制研究
浅谈独立审计招投标制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电网企业小型基建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改进对策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