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成
摘 要:高校开设中国文化史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发展及演进的脉络,理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基本观点及其研究动态,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增强辨别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中国文化史》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求职、创业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史》作为大学中的一门通识课程,是为了拓展和提升文科及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设置的。是高校进行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的表现。与此类似的课程“或称中国传统文化,或曰中国文化传统,或称中国文化概论,或曰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些课程名称虽异,但是内容多属于中国文化史的范畴。然而在高校中,《中国文化史》课程的开设与讲授却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史”所讲内容的不理解,甚至有抵触心理。本文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初步的解决办法进行论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 教材述评与学生分析
1.1 教材评述
本文献所选择的分析教材是由冯天瑜等编著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这本教材在中国文化的四个层面中更注重观念层面及其物化形态的叙述,以“小文化”为主线,加强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归纳,彰显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主潮;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历程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凸现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采用文化生态论、特质论等相关理论,增补夏商周断代工程、郭店楚简研究等新成果;较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反映了本专业最新成就和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然而,这本教材编纂内容专业,对于非历史或者中文等专业的学生来说,阅读和学习起来相对较难。最主要的问题即对于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有些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以至于理解相对困难。
1.2 学生分析
作为高校通识课,《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对象除了文科类学生之外,还有部分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医学类等专业的学生,也就是说,本门課程的授课对象驳杂。在这些学生中,由于学生们的学科背景不同,知识储备不一,对中国文化史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历史类学生而言,完全可以作为一门专业课来做要求。而且,从现实的学习情况来看,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将其作为一门专业课来进行学习。由于有历史学专业知识,对于课程中所讲知识点的大背景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相对容易,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课程的挖掘和拓展也相对较深。
相比而言,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时候,就显得有些许吃力。由于非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于《中国文化史》课程中所讲知识点的历史背景了解不足,甚至完全没有了解,这无疑容易引起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于教师而言,讲授困难。而为了将所讲内容讲述清楚,必须对其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第二,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困难。由于缺少知识储备,对于学习的内容了解甚少,甚至完全没有了解,很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从而造成学生“不愿学、不想学”状态的出现。
2 解决途径
由于受到专业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中国文化史》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依据笔者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针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由于该专业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文化史课程中所讲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为这部分学生讲授时,要适时的对所讲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和外延。比如,在讲到“长城”是中国文化固守的标志的时候,要让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史实,充分讨论长城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长城的修筑不仅仅是防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是攻守结合的一项军事防御体系。以守为主,攻守结合。
2.2 对于非历史学专业学生而言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分析学生的特点,进而思考相应的授课方法。理工农医类学生,普遍对于文化史学的只是储备不足,但是并非不了解。本质原因在于对于本课程所讲内容越少最起码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讲授过程中要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要将知识点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接受和掌握。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比如,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用类比教学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的事例对知识点进行解说,从而达到授课目的。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应主要采用故事、演示、影响、考察等教学方法,遵循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基本原则,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最大程度的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动态知识。这就要不断探索和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中国文化史中很多知识点可以和当今的电视连续剧、电影等影视相对应,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创设学习情境,达到授课的目的,等等。
3 结语
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程,授课对象多样,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讲学,以期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总结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以期达成此门课,并结合科研活动,总结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淑荣.对通识课——中国文化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2.
[2]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