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
摘 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重要涵盖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这既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最根本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概述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分重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近几年,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深入实施,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各高职院校自身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如何做出成绩,是学界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层面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高职院校必须在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思路。首先,高职院校就教学质量管理必须确立全校一盘棋思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始终是其核心工作,因此,学校首先要树立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教学质量监控不是教务和教学督导部门自己的事情,学校任何部门和全体教职工都必须重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与学校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有联系。其次,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方面确立持续诊断和改进的思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持续性开展和跟进,现实工作中,坚持发现问题及时诊断改进的原则,立足决策指挥、质量生成、支持服务、资源建设、监督控制等环节,逐步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性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及问题
第一,日常听课制度存在问题。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从校级到最基层的听课制度,根据调研发现,在实际听课时,往往收不到应有效果,制度都能做到规范,但教师思想上不统一,未重视,日常执行不到位;第二,教学督导制度有待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得以把教学管理和教学监督分开,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督导组起着监督、评价、谏言的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当前教学督导制度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多是重督轻导,督导员聘请形式比较单一,通常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比较渊博的教师,他们往往对某一学科比较专业,而不是全才,很多时候听课只是走走过场,这就造成督导制度形同虚设;第三,学生评教的客观性存在问题。学生评教指标在设计形式上比较宏观,没有确定的量化,因此在实施的时候没有标准可言,使得学生评教不够认真,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真实客观,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同学之间的议论,平常的感情因素等,这些对教师的正常教学评价不公平,学生的打分也显得较为偏颇。
3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策略
3.1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必须在成熟和完备的制度体系下进行。首先,作为学校层面,必须结合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体系。第二,必须重视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制定工作,教学质量目标是教学质量期望达到的未来状态,指引着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运行,标准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各高职院校务必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这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第三,学校教务和教学督导之外的各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教学质量出台相应的辅助性制度规定,在制度的框架下各司其职,协助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3.2 坚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是促使各高职院校形成自主质量保障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导下,建立专门组织,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学习培训和研究,因地制宜,在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礎上,形成持续性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自主诊断与改进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按照教学质量运行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双线运行”和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三化”有机结合的质量管理模式,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与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规范以及诊断改进与自我保证机制,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3 做好教师队伍监控
基于教师层面的质量监督控制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教学质量重在教师质量,因此,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监控,只有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证学校的师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主导作用,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只有培养高质量 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够保障,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当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力度,夯实他们的专业技能,定期对 他们进行培训,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学历,确保教师队伍的整 体素质提高,从源头上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生根.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02).
[2]綦恩周,陈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及应用: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