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珏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科技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引导文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核心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教学方法[1]。该法力求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职业院校得到普遍推崇和应用。本文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以期探究在高职分析专业课程中引入“引导文教学法”的需求情况,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反馈和建议。
本次研究对象是医药科技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16 级和17 级学生,共84 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 份,回收有效问卷82 份,回收率为97.6%。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习惯、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情况以及对目前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等方面。
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90.2%的学生表示偶尔甚至不会主动查阅专业课程项目资料,仅9.8%的学生能在课前主动获取项目需要的专业信息。92.7%的学生能在30 min 以内集中思想听教师讲解专业课理论知识,但时间在30 min以上则较少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在专业课学习中仅有22%的学生习惯记笔记,大部分学生偶尔记笔记甚至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在已学的专业课程考试前,65.9%的学生能够明确复习重点,但仍有31.7%的学生表示想复习但苦于没有抓手。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学习主动性,自控能力不够强,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没有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考前不知道复习方向。
表1 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
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实践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网络查找专业信息时,68.3%的学生表示找到很多信息但不知道哪个是合适的,7.3%的学生则表示不知道去哪里找,仅有24.4%的同学能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占比最多的选项为“经常忘了后面要做什么”。在专业课的实操环节有80.5%的学生表示不确定甚至不能独立完成全部的项目任务。在项目操作中,占比较多的为“不能独立制定实验方案”“不能独立解决操作中的突发问题”和“不能独立获得有效信息”,分别为75.6%、43.9%和34.1%。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绝大部分学生会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从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查找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且不能独立解决。
学生对目前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65.9%的同学选择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56.1%的同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喜欢教师讲解的方式。90.2%的同学选择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任务,78.0%的同学希望小组规模在4~8 人,61%的同学偏向于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在实施课程项目时,100%的同学表示需要引导,其中12.2%意愿非常强烈。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多选),78%的同学选择课程加分,61%的同学选择经验分享交流。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希望被直接告知而不是自己去探究。在完成专业课程项目任务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按小组方式、分组形式以及小组规模都和目前的专业课程执行情况一致,说明学生希望在团队合作和交流中去解决问题,锻炼自我。目前本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较少甚至没有,这与学生选择需要引导有较大出入。
表2 对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实践情况的调查结果
上述三方面的调查结果都反映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对象为中职对口单招类型生源,这部分学生大多数为小学及初中阶段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或许这也是他们不自信、不积极的根源所在。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之前接受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时也是接受教师告知的知识,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自己主动查找和探究的意愿非常低。
表3 学生对目前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调查结果
针对生源情况,如果教师仅仅机械地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发布任务、让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实施任务、检查评估来授课而不加以引导的话,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也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独立进行学习和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引导文教学法”恰好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引导文教学法”引入到高职分析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在引入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熟悉并能掌握制定方案、实施实验、进行数据处理、项目总结这一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前学生应对项目有所了解。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课前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因此教师在课程项目开展前有必要增加课前的引导,比如提供项目相关的微课视频或者开发设计项目相关的引导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这样的方式提前了解项目的背景及相关基础知识。在引导文的引导下,使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点做好课前准备[2]。在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填空、表格等形式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步骤并及时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在项目完成后,同样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项目总结和知识的拓展。
在项目实施之前引导小组学生交流讨论,明确项目任务的分工、责任人和计划完成时间等,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项目的理解程度,也可以保证在课堂上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项目中,加强整个团队的合作,促使项目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通过学生团队制定项目计划,使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够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形成[3]。教师在此阶段要了解各小组学生的项目计划并在后续实施阶段进行监督。
项目完成后,引导各小组学生用ppt 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项目的总结和汇报。通过项目的总结,让学生能及时梳理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促使学生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思维变得清晰有序,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在班级内各小组的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展现主动学习成果,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也能暴露在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差距,以利于教师确定潜在的知识欠缺[4],并通过后续的教学加以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