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玮 赵燕清 李 健 杨树国 谢祎婷
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与医疗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很多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疟原虫等都已经得到了较好控制[1-2],导致高校对人体寄生虫学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此外,由于本学科记忆性教学内容多,知识点相对枯燥,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等,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质量和实用性亟待提高。结合当下教育信息化以及网络信息已全面嵌入当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现状,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微助教平台进行本学科的教学,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的有益尝试。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将微助教平台应用于不同专业的教学中[3-4],但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团队教师以微助教为平台,设计了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双主式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科学教学模式,它强调教与学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以“双主”理念指导的课堂在我国也有相关研究[5-6]。
微助教平台是一款简易的云端网站,无须下载APP,教师只需利用电脑浏览器做好课前准备,师生通过“微助教”微信公众号,即可进行课上及课下互动与交流。微助教包含了签到、答题、讨论、互评、作业批阅、成绩导出等功能,也支持课件与其他学习资料的上传和管理。其优势在于[7]:(1)操作简单方便,无须额外下载APP,减少了手机流量和手机负荷。(2)高效互动中即可完成过程性评价。(3)可通过教学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一门课的资源准备、作业在线批改等。
将微助教平台融入本校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中,可增加本门课的学习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对本门课程在本校的学情分析,结合微助教的框架而设计。
2.1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的特征与前期基础,可以为因材施教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从以下三方面展开:(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授课对象为2016级检验专业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作为医学生,日常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活动较少,因此,班级整体氛围偏向于保守沉闷。相应的,学生也比较被动,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较少。(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本门课为该年级授课时间为大三。授课对象已完成了微生物学、系统解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对寄生虫学重点内容,如不同寄生虫生活史中所涉及的人体内循环途径、致病机制等已经可以较好理解。(3)学生学习能力和风格分析:授课对象为本校招收的生源较好的学生,且本校学风较好,无逃课现象发生。但基于医学各门学科的共同特征,即知识点多而细,需要记识性的东西非常多。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习惯进行记忆,部分同学会自主进行小结性学习。当下“翻转课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在我国多所高校不同专业有所探究[8-9]。但长久以来,本校学生已经习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突然将教学方法完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难以执行。因此,需要既强调学生主体性,又注重教师主导性的双主式教学方法来过渡。
通过以上学情分析可知,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微助教为媒介,设计符合学情且适合本学科的教学设计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2.2 课前学习材料准备 以诸欣平主编的《人体寄生虫学》第8版为授课教材,汪世平主编的《医学寄生虫》,微信公众平台《我爱寄生虫》和网上学习资源为参考资料来源。将人体寄生虫学各论的学习板块确定为:概述—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流行与防治。其中,重点内容为: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难点内容为:生活史和致病机制。如图1所示,本教学设计单将从以下几个模块展开。课前,教师在微助教发布PPT和自学任务清单(包括完成情况的考核要求和方法)。同时上传相应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分布图和危害相关数据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危害和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3 课堂模式设计 课堂上,首先利用微助教的签到、抢答和答题功能活跃课堂氛围并检验学生自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图1 基于微助教的双主式课堂教学设计单
教师再以生活史为核心讲解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等内容。并利用微助教的点答和抢答功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微助教为平台,先将简单易懂内容让学生课前自学,利用课堂宝贵时间,讲解重点内容,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有的放矢地完成重难点的讲授。此外,课堂仍以教师教授为主,但通过微助教加入学生参与、互动环节等能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和被动。因此,本设计单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双向重要作用。
2.4 课后复习延伸 课堂讲授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理清知识点的过程,若想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还需要课后的复习与巩固性记忆。绘制寄生虫不同时期形态,并标注其结构特征和鉴别要点,能够增强学生对寄生虫的辨识能力。让学生绘制并补充完整寄生虫生活史循环图,并描述生活史要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其致病方式和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在微助教平台上传题库和病例分析,通过解答题目和病例分析,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5 考核反馈与知识小结 根据学生每次课前热身题目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导出成绩,分析其教学效果,进行查漏补缺。完成一个纲寄生虫的学习后,运用微助教的分组功能,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本纲所学寄生虫的汇总性和对比性学习。发布学习任务单,以学生制备PPT上传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以寄生虫三大部分: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的每一部分内容授课完毕为节点,组织线上快答比赛。将准备好的题库导入微助教“天天快答”模块,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知识点的回顾和拓展。
多元化考核方法强调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知识根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构建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基于微助教的双主式课堂所涉及的考核环节,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下教学评价得分乘以形成性评价系数(0.4)即最终平时成绩得分。完整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包括(如表1所示):(1)课堂内随机签到(3分)、随机提问(3分)各3次,集体答题12次(9分);(2)课后完成形态(10分)与生活史图(15分)绘制、题库(15分)、思考题与案例分析各(10分)12次;(3)以纲为小结的小组讨论5次(20分,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节肢动物),线上知识竞赛3次(15分,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
表1 形成性评价分数分布情况表
微助教为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平台。借助其清晰明确的版块构架,可推进师生的课内外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能力。此外,基于微助教功能而建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又可作为教学成效及时反馈的依据。考核结果的管理和分析也非常方便。当然,基于微助教的双主式教学方法仍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授课教室网络普及情况,学生手机流量是否充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参与式学习的效果[3]。学生对课程的预习情况难以通过课前几分钟的试题得到充分体现,线下作业是否存在相互抄袭,随意应付的现象仍然难以避免。基于微助教的双主式教学模式的优化仍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以期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培养更出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