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点、线、面、体
——以《朝花夕拾》为例

2019-11-13 02:52伏荣超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0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整本书鲁迅

■伏荣超

整本书阅读不是“新生儿”,更不是语文学科的“专职”。正如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所言:“正经八百的阅读从来就应该是‘整本书阅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必须上升为贯通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不仅仅是文学经典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共识,才有可能巩固地位,成为基本任务。”整本书阅读是个永恒的课题,重在“做”。

笔者现以《朝花夕拾》为例,谈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一点探索。

一、选“点”

选“点”是学生在对整本书通读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初读感受、第一印象,在获得“知性的喜悦”的基础上,渴望得到新的、更多的发现与感动的阅读方法。

当然,学生初读整本书,未必能一字一句从头读到尾,往往先看开头,然后翻遍全书,寻找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因此,此阶段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以完成对整本书的通读。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针对不同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学生,提出了“阅读计划辅助的自主通读”“阅读任务督促的顺序通读”和“阅读活动引领的整体通读”三种支持策略,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情节与全书的结构,对人物形成初步的印象,达成熟悉文本的目的。

《朝花夕拾》创作于鲁迅生活最为动荡不安的1926年,共包括10篇散文,语言自然诚恳、幽默风趣。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融入对现实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应该说,《朝花夕拾》教学中可选的“点”很多,主要表现为兴趣点、疑惑点、感动点、矛盾点、新奇点等。如:人物描写(愚昧善良的长妈妈,朴素伟大的藤野先生,觉醒而又苦闷的范爱农,严厉、慈爱、专制的父亲,心术不正、自私自利、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等)、绍兴民俗(健康淳朴的民俗、病态丑恶的民俗)、语言特点(清新隽永、刻画鲜明、多种手法等)、时空关系(百草园、现代都市、异国他乡、故乡的空间转换,童年、少年、青年的时间表达)、创作心理(回忆与忘却的双重表达与强化,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艺术价值(细节描写像小说、语言优美如诗歌、抒情思辨似杂文,体现了雍容、幽默、洗练的艺术特色,尤其是“闲话风”体式,开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新风)、文献价值(记录了鲁迅30年间从家庭到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是研究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和他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以及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重要艺术文献)等。

当然,不同学生对“点”的选择也不同。“点”是学生由感知走向理解,由通读转向细读的“动力源”“催化剂”“发动机”,并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主题与方式。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老师称之为“心灵悸动点”,并提出“确立趣点——整合信息——细读精思——梳理归类——质疑问难——讨论切磋——撰写报告——汇报演讲”的探究式阅读流程,从而促进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

二、理“线”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的文本阅读,它具有阅读的整体、编整、全整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序言、目录、后记(跋),通过“检视性阅读”,把握整本书的结构,找到作品的叙事线索,从而用这条“线”将颗颗“珍珠”串联起来。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唯一以自我经历为主线的回忆性散文集,以鲁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他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为此,可以绘制出时间、空间双线图(略)。

从时间链和空间链可以看出,鲁迅先生30多年间,不断地奔波和迁徙,游走于百草园、现代都市、异国他乡和故乡等不同空间。正如浙江警官职业学院魏庆培先生所言,故乡本身就是“故”(时间)与“乡”(空间)的结合,故乡的叙述是一种建立在时间向度上的空间书写,也是一种建立在空间迁徙中的时间性表达。而时间与空间的组合便表明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这就是《朝花夕拾》这本“回忆的记事”的行文线索。

三、构“面”

全面了解一本书的内容需要全盘式、完整性的分析阅读。正如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所言:“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由引言、10篇散文和后记组成。10篇散文的前7篇反映鲁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3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我们通过完整的阅读,可以绘制出以下树状图:

上图全面地展现出10篇散文的内容,可以理清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了解书名、文体、作者情感并明确这本书的主旨。因此,这种分析阅读是寻求理解的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

构“面”阅读需要打破“一篇”“一本”的界限,走向专题阅读,开展专题探究。如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了鲁迅5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由此,我们可以理出鲁迅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结合《父亲的病》,理解其家境的变化对鲁迅性格的影响;结合《藤野先生》《范爱农》,理解鲁迅思想的变化。《社戏》《故乡》两文选自小说集《呐喊》。我们结合《二十四孝图》《祝福》《〈呐喊〉自序》《〈野草〉提辞》等,就可以对鲁迅的文学主张以及他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对国民性的表现与批判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高中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四、立“体”

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的感知上,而要用正确的态度、审辨的思维、全息的视角读懂书中的人,读懂作者,在阅读、审辨、省思中受到教益,让自己成为“日日新”的人。

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其主要人物、经典情节、内容主旨、艺术特色,读出了鲁迅的儿童教育观、语言艺术、文学主张以及他对丑恶现象的批判、对革命前路的思考等。我们还要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以及别人写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一个“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如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感受生活中真实的鲁迅,了解他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还可以阅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唐弢的《琐忆》、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学生就能够更加理解鲁迅的为人和生活,理解他本质上是一个非常乐观、待人随和、理想主义的人。这种随和不是家庭优渥所造就的乐观和随性,而是洞察世事的辛酸苦辣,看透人性的阴冷恐怖之后的豁达和宽和。所以,他的性格和文字里常常呈现出鲜明的爱憎和冷热。他把长妈妈写得那么粗俗、愚昧,但是又那么动人,那么深情;他把华老栓写得那么愚蠢可悲,把周围的人写得那么凉薄冷漠,却还要在夏瑜的坟上放一个小花环。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为了这个希望,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所以他对青年、对文学后辈非常关爱,但是又时时需要战斗,需要拿起笔,写匕首投枪一样的文字。

这样的鲁迅不再是“骑手”“干将”,不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的神。如此,他的作品才能摆脱政治的标签,真正焕发出生命力,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学财富和精神宝库。

整本书阅读要回归本源,遵循整本书的阅读规律,不可急功近利。拿单篇文本精读经验、导读思维去阅读整本书,或者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去阅读整本书,则无益于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也无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选点——理线——构面——立体”的整本书阅读路径,将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整本书鲁迅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鲁迅,好可爱一爹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阿迅一族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