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真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进行这些现实的生产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人,我们这里所说的这个“人”是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在对整个现实世界的直观过程中,将“人”设定为“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人”实际上是“德国人”,费尔巴哈理解的“德国人”是不进行具体的、真实的实践活动的。费尔巴哈在对人进行的探索的道路上,由于一直没能正视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所以他的“人”一直被困在黑暗的房间里,为了让他的理论看起来更加的合理,他只能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情感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社会、深入人的劳动活动和生产活动、全面了解人的各种交往活动之后,分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费尔巴哈等人错误的哲学观点,在关于“人”的理解和阐述中,认为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对“人”的认识是在现实中进行全面的理解的,现实的个人能够依靠现有的物质条件进行生产活动,能够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现实的个人之间还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将人从宗教思维的,意识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的客观世界领域。
对人的认识要立足于现实的客观社会,立足于人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一句话,首先对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单独的、固有的、抽象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并着重强调了人是具有现实性的,最后将人的本质属性规定为社会性。费尔巴哈从不认为人是除了爱与友情还有其他交往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他所理解的人是不具备实践性的,所以他在人的本质的理解中并没有体现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更不存在社会性。其实,“宗教情感”本就是现实的人以及其实践活动的产物,但费尔巴哈硬是对换了两者之间的生成与存在的关系,导致他在人与世界的现实性以及认了社会属性的认识上发生了偏离,甚至在历史观的认识上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则直截了当的论述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不同,人有独立的思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进行活动以谋求自己的发展,但动物缺少独立的意识,没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动物的活动只能被称为是生理的本能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能称之为实践,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点的进步,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人既是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人也是被实践活动影响的人。实践不仅创造了人的存在条件,也促进了人的意识和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在实践中,人的各种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
现实的个人是在自己所处的条件中进行积极的适应活动、改造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个人,这些活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实践,正是实践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马克思在实践的观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在历史进程中是不断的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在不断的生产活动中,生产不断扩大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和资金,这些财富和资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实的人是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的,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在物质生产中创造了许多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是对现实和实践的反映和升华,这些产品又能够对人类的生活和实践起到影响;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压迫、剥削和各种不公平经常出现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人民群众总是推翻旧的社会形势来实现社会变革,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中他们总是担当着决定性的力量。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论述了人是有意识的,这种意识的主体是一直在社会中进行活动和实践的现实的人,只有现实的人一直存在并且一直进行实践活动,意识才能够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表明了观点,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社会存在是客观的、现实的,是社会意识产生的依据,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或促进的作用。同时,社会意识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3、历史的本质与发展动力
唯物史观的发展动力在社会历史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且两者相互作用,分工使两者出现矛盾,并发展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两者的矛盾不断发展逐渐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动力,历史能够不断前进是通过阶级矛盾的出现与斗争而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阶级斗争时,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归结为阶级斗争出现的原因。无产阶级进行抗争的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的欺压,使人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人,实现自身和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观点之后,把人真正放在实践和社会历史中,对后世研究人、理解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帮助。
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将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物质利益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其他需要和利益也不断出现,人们对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教养等方面的需要亟待提高,对社会的整体道德素质要求愈加严格,人们需要丰富的优秀文化精神产品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同时,人们对自己的合理的权利和义务更加重视,对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追求更高,能够勇敢的维护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精致,保护生态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发展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的发展应是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的“解放人类”思想意义重大,目的在于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从而获得人的真正的现实的全面自由的解放。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主体应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社会有机体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主体发挥作用合力推进。人民群众共同促进了历史的形成,是社会的主人,人们在社会有机体中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这就要求人要在劳动技能、社会关系、个性等方面的完善自己,人只有全面自由的进步了,社会有机体才能更好的发展,那么社会有机体的建立才有意义。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目标。马克思提出了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是改变现实,并探讨了社会的现实存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意识从来都是社会的产物,但意识与社会之间也会出现矛盾,矛盾的源头在于旧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最终产生了不同的阶级,从而国家出现,国家使人自身联合的力量“异己”化为压迫人的力量,要消灭这种异化现象,就要从生产力巨大增长的条件下消灭私有制而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的强加于人的分工被消灭,没有人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的活动范围,人们可以在任意一个部门内发学习工作和生活,社会调动着所有的生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部分人的阶级利益变为全体人的普遍利益,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阶级性才会最终终结。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