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统治时期毗沙门天王像初探

2019-11-13 10:51闫月欣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四川成都610065
新生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沙门吐蕃天王

闫月欣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四川成都 610065

毗沙门天王,梵文为Vaisravana,又名多闻天,为四大天王之一,是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率领夜叉、罗刹兼守其余三洲。毗沙门天本是古婆罗门教中的施财神俱毗罗,佛教兴起后,俱毗罗被纳入佛教,成了佛教护法的北方天王。毗沙门天王在初期的佛教中就具有双重身份,即财宝神与护法神。

唐宋时期的敦煌地区,毗沙门天王信仰十分流行,在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毗沙门天王图像遗迹,最早见于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到了隋代洞窟壁画中也有出现,如第427窟。唐代出现了大量单独刻画的毗沙门天王像,毗沙门天王像逐渐脱颖而出,一枝独秀,而在吐蕃时期的毗沙门天王像尤其值得注意。

一.关于论题的简要历史回顾

国外研究者中,日本学者开展研究最早,1930年,源丰宗将兜跋毗沙门天王像的源头追溯至西域的于阗国。之后,松本文三郎考证“兜跋”一词与吐蕃有密切的关系。佐藤有希子在其研究中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中的毗沙门天图像的甲制、对偶神象征等问题进行了考述。

国内学者对毗沙门天王的研究长期以来多关注于信仰层面,如党燕妮、郑阿财等学者的研究。谢继胜指出榆林窟第15窟的毗沙门天王像与“库藏神”有着密切关系,分析了吐蕃武士形象与毗沙门天王图像之间的关系。霍巍先生对毗沙门天王像从于阗传播到敦煌、益州的演变进程及其背景加以分析,认为毗沙门天王像最终在中土定型的过程中吐蕃文化所做出的贡献。霍先生的研究也对本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敦煌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沙州是在786年陷于吐蕃,进入吐蕃统治时期。吐蕃笃信佛教,敦煌石窟中被认为是绘制于吐蕃时期的有榆林窟第15窟、第25窟和莫高窟第154窟、第158窟等。

从以上代表性实例来看,在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毗沙门天王图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武将形象呈现,身着甲胄,头戴盔冠,两手分别执戟、托塔,足踩地天或二鬼,多为立姿;另一类是一般呈现游戏坐,身体半裸,躯体丰圆,装饰繁多,头戴冠饰,两手分别持鼠、执幢,多为坐姿。明显这两类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来源是不同的,以下分别对这两类图像的来源进行探究。

第一类毗沙门天王像受到于阗式样较多影响。斯坦因在和田热瓦克佛寺遗址中曾经发现一尊残损的人物塑像,只存下半身,外着长袍,里穿裙,双足着长靴,其两腿之间还有一小人的半身像出现,这与后来在敦煌发现的毗沙门天王像具有一致性。该遗址的年代应在6世纪前,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单独出现的毗沙门天王像。此外,丹丹乌里克遗址也发掘出一尊残损塑像,残存下半身,双脚分开踏在一横卧的人物上,像身穿铠甲,双脚穿靴,手持一袋。丹丹乌里克遗址年代较热瓦克佛寺遗址为晚,不早于7-8世纪。以上都应是“于阗式样”的毗沙门天王像,两者反映出相同的特征与风格,“于阗式样”的天王已经从印度王公贵族的形象变为身穿铠甲的武士形象,并且影响到了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像。值得注意的是毗沙门天王双腿间生出的小像,显露出上半身,两手或托举天王双脚,基本上沿袭了于阗的旧式样,这种半身像身份应是于阗建国神话中的“地天”。莫高窟第237窟绘有的“毗沙门天王决海图”,也是于阗建国神话体系下的产物,关于于阗建国传说,同时也见于藏文文献记载,表明吐蕃时期的佛教可能与于阗佛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类着铠甲毗沙门天王形象的出现以于阗地区最早。而且,热瓦克和丹丹乌里克佛寺中出土的毗沙门天王所着的铠甲,都是过膝长甲,具有浓厚的中亚铠甲的特点,在年代更早的克孜尔石窟中也有这类着连身铠甲的武士形象。由于9世纪以来吐蕃王朝的武力扩张和对西域的占领,吐蕃武士的形象成为当时勇武、威猛的象征,所以当时敦煌出现毗沙门天王像也吸纳了一些吐蕃武士的形象元素,如铠甲式样的变化、兵器中弯刀替代长剑、天王双肩牛角状背光的出现等,但这只是局部因素的融入,并未影响到从于阗式样以来毗沙门天王形象总体的变化。

第二类呈现游戏坐,身体半裸,手持吐宝鼠的毗沙门天王形象被认为是“融合了更多吐蕃艺术内容的天王像”。《修药师仪轨布坛法》载药叉大将“左右各结自印当胸前,左手皆持宝鼠,口吐宝珠,众宝庄严,身着天衣,腹大体胖,形相可畏,皆犹帝王游戏而坐”,与此像颇多吻合。在传为松赞干布自修室内有一壁画,与毗沙门天王像有着密切关系。自修室内壁画中央主尊身体丰圆,头戴宝冠,上身赤裸,身披璎珞,左手持赤色盒状物,右手执棒状物,游戏坐于一有靠背的方座上。不难看出,此图像主尊的形象与上述榆林窟15窟毗沙门天王形象十分相似,自修室壁画被认为是初唐时期完成,此二图像存在传承关系。在键陀罗佛教美术遗存中,我们也找到了与之类似的图像,所反映的正是毗沙门天王的原型一一俱毗罗。如大英博物馆藏贾玛里尕尔出土俱毗罗石雕像,在体貌特征、衣着、持物,甚至坐姿和坐具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即便到了 10 世纪左右,印度地区的俱毗罗形象与之前相比,也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现藏圣安东尼奥艺术博物馆出土于北印度的俱毗罗雕塑,该形象左手持宝鼠,游戏坐于宝座上,与榆林窟第 15 窟壁画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而关于俱毗罗手中持物,张聪认为“在印度,宝鼠作为俱毗罗的持物已约定俗成,榆林窟第 15 窟毗沙门天王所持宝鼠直接继承并引用了印度佛教美术中这一固定样式”。在印度以宝鼠表明俱毗罗财神的身份,可能与鼠的财富象征意义有关,古代中亚及印度地区常常用鼠皮作钱包或宝袋,俱毗罗手中“吐宝鼠”则是对这种情况形象的反映。

三.小结

综上,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的两类毗沙门天王图像各有来源,持塔立姿呈武将形象的毗沙门天图像应经由于阗地区传入敦煌,同时也吸纳了一些吐蕃武士的形象元素,如铠甲式样的变化、兵器中弯刀替代长剑、天王双肩牛角状背光的出现。其图像主要体现毗沙门天的保护神属性。持鼠游戏坐姿的毗沙门天图像其来源与来自吐蕃,吐蕃藏传佛教美术源于印度,毗沙门天王的形象继承并引用了印度佛教美术中的“俱毗罗”。其图像主要体现毗沙门天的财富神属性。

随着吐蕃对敦煌和西域的占领与控制,不仅在藏文文献中出现了有关于阗建国神话与毗沙门天王信仰的记载,而且吐蕃武士的形象也开始影响到毗沙门天王图像,汉藏佛教艺术在共同构建毗沙门天王信仰体系及其图像系统的过程当中,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猜你喜欢
沙门吐蕃天王
天王退役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耐药性分析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沙门岛”究竟有多可怕
“费天王”
所谓极致的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