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妮娟,黎玲,彭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沙门菌是一种由于食物、水源污染,导致人和动物发生感染类疾病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防疫意识的提升,伤寒沙门菌感染、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率逐渐下降,但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发生率却有所上升[1]。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指除以上两种感染外的沙门菌感染,且该感染在婴幼儿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2]。本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旨在分析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症状、药物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14.98±3.83)个月。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非伤寒沙门菌肠炎诊断标准[3];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儿家长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对纳入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肺炎、支气管炎、肠梗阻、中毒性脑病、低血糖等)、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类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斯坦利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非伤寒沙门菌肠炎对不同药物(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2.1 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56例患儿中,4个月~1岁患儿30 例,占比最高为53.57%;>1~2岁25例,占比44.64%;>2~7岁1例,占比最低为1.79%。
2.2 56 例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56 例患儿中,46.43%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类型有肺炎、支气管炎、肠梗阻、中毒性脑病、低血糖等,见表1。
表1 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n=56)Table 1 Incidence of clinical complications(n=56)
2.3 患儿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类型分布 56 例患儿中,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占比最高,为46.43%,其次是肠炎沙门氏菌,占41.07%;斯坦利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感染占比较低,分别为7.14%、5.36%,见表2。
表2 患儿感染非伤寒沙门菌类型分布(n=56)Table 2 Distribution of non typhoid Salmonella types(n=56)
2.4 不同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斯坦利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头孢唑啉钠、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见表3。
表3 不同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Table 3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Salmonella typhi(%)
2.5 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 56 例患儿均接受抗生素治疗,其中接受三代头孢治疗48 例,接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治疗8 例。治疗后,56 例患儿均痊愈,痊愈率100%。痊愈标准:生命体征正常,每天排便4 次以下,连续进行大便检查,未发现沙门菌,住院时间15 d以内。
临床研究表明,非伤寒沙门菌是导致小儿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发生非伤寒沙门菌肠炎的患儿,存在明显的腹泻、发热症状,同时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患儿相关症状,促进患儿身体康复[4]。
本研究结果显示,2 岁以下的婴幼儿非伤寒沙门菌肠炎发病率较高。分析原因为,婴幼儿肠道免疫功能较差,体内消化酶含量不足,导致其易发生非伤寒沙门菌肠炎[5]。本研究结果显示,56 例患儿中,46.43%的患儿存在肺炎、支气管炎、肠梗阻等并发症,其中肺炎及支气管炎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7.86%、12.50%。说明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中需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以促进患儿身体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类型主要包括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斯坦利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四种,其中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占比较大,分别为46.43%、41.07%,斯坦利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占比较小,分别为7.14%、5.36%。由此可见,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是导致患儿发生非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主要病原菌。相关文献报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性肠炎易发生在夏季,且发病率较高,原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极适合沙门菌的繁殖生长,尤其是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繁殖速度快[6]。本研究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斯坦利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等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对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具有较高耐药性,不适用4种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与冀国强等[7]研究结果近似。分析原因为,第三代与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具良好药代动力学特点,且其毒副作用小,沙门菌对其敏感率高,可作为儿科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8]。本研究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比斯坦利沙门菌与猪伤寒沙门菌低,若患儿因斯坦利沙门菌与猪伤寒沙门菌导致感染性肠炎,需密切监测其耐药性变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中,接受三代头孢治疗48 例,接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治疗8例,所有患儿均痊愈,生命体征正常,排便正常,沙门菌消失。但调查发现,随着抗菌药使用剂量与次数的增加,会导致4种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增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依据药品说明书及医嘱的规定剂量与次数用药[9]。由此可见,非伤寒沙门菌肠炎虽然会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但只要合理治疗且治疗及时,均可快速痊愈,且治愈率较高。
综上所述,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是导致婴幼儿发生非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主要病原菌,临床上需重视这两种病原菌的检测。同时,患儿存在多种并发症,临床医师要结合相关症状,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促进患儿康复。此外,非伤寒沙门菌对多种药物敏感性较高、耐药性较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应合理用药,为患儿提供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