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璟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中人是主体,对其内涵进行讨论界定是必要的。传统的哲学家对人的解释多是采取抽象化的思维方式,把其归纳为某种理念化的,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一种“类的特性”,是为“抽象的人”。针对此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相对概念。“现实的人”一方面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人。因此需要确认的事实是“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中,人与其他动物都是鲜活的,但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不同是大脑的记忆功能,人的活动因其大脑的记忆功能是意识的,而动物是无意识的,依靠的是在生命过程中习得的本能反应。生命的延续都必须要靠自然界的供养,但是从自然界获得生命给养的方式并不相同,动物仅仅是凭借本能去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人则可以维持生命的同时,为了更好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劳动。另一方面是处于社会关系的人。正如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会创造语言,会交流经验,会协作分工,并推动生产进一步深化。“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这样的交往首先出现在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关系中,如人的繁殖所必须产生的夫妻关系,孩子与生育者之间的养育关系等。其次则是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是随着人欲望的增加,原本的交往已不能满足其欲望,从而人交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政治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究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首先,人的需要的全面。最初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原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生产活动进一步的复杂化,扩大化,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可知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不是所有都是有效的,存在着无效需求。马克思说过“当然,没有货币的人也有需要,但他的需求使纯粹观念的东西,它对我,对第三者,对其他人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是不存在的,因而 对于我本人依然是非现实的,无对象的。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别。”因此只有在现实中能得到实现的需求才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的需求。二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人在不断的进化中成长为具有生命,有意识的存在物,拥有一定的天赋和才能。这样的天赋和才能在劳动过程中,不停地得到强化与发展,但是到资本主义社会,受劳动分工的影响,人的劳动能力不断的被固化、狭隘化,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人是群体性动物,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社会形成初期,人的发展程度很大部分受到原生环境,即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影响,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活动的愈发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突破了地缘和血缘的限制,但是当前却受到分工、民族、意识形态等的限制,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四是人的个性的全面。由于劳动分工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的个性全面是需要在人自身潜力,个人的精神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选择和安排世界,才是真正作为人的发展方式。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历程的时,发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相同,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在其著作中将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标准分为三种社会形态。一是人对人依赖的阶段,这是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的生产能力低下,人单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满足自身需要,必须依靠群体的团体活动。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的权利与地位由当时的血统而定,受制于权利意志,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二是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关系的产生,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具有独立自由的权利,打破了以往人身依附关系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许多人必须把自身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来获得货币,以维持生存。人离开对货币(物)的依赖,就无法生存。三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经历前一阶段的物质积累,物质财富的丰富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人不必为了生存而努力占有财富,人人都可以各取所需,以往的私有制和私有财产自然而然的消亡,打破对物的依赖。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自我生存需要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