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早年思想变化历程

2019-11-13 21:46:34沈柳光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孙中山蒋介石日记

沈柳光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前言

这里所要探讨的蒋介石的早年思想,主要是指从1919年到1926年,这一段跨越七年的历史演变,横跨的是从蒋介石的33岁到40岁之间也就是他的青年到中年的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演变,这一时期是他革命生涯的起步和奠基时期。所以本文主要以蒋介石日记为参考。辅助以一些其他的他的讲演录和一些其他大家的著作来浅谈蒋介石的早年思想,本文主要以蒋介石早年思想为剖析面,承前启后,突出重点,同时本文主要以已经披露的现藏于美国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为研究资料,少数地方则参考不同的著作资料以求的相互佐证,以求得较高的历史真实性。

一、早期革命立场和革命坚定性考察

首先,开始从1919年蒋介石在福建永泰前线作战的失利开始写起:翻来蒋介石1919年1月13日的日记【1919年1月13日】“报告进攻永泰始末情形,并请准陈总司令调回永春、安溪梁、两部队至长泰,亲自督操训练,以图日有进步。”结合史实我们可以看到在1918年9月18日,蒋介石第二次来到援闽粤军中,很快升迁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当时蒋介石的顶头上司是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陈在当时可是个新潮人物,并在当时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在军事典礼上宣读:“伏愿而今以后,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威震寰瀛,光耀两极,完成革命伟大之盛业,皆自神灵所赐也。”从这篇祭文中我们不仅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蒋介石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而且也可以看到他很推崇中国传统的军队出征前的仪式,并且能运用文字的力量来动员军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蒋介石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渴望国家强盛统一,年轻的蒋介石踌躇满志,试图人头地,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

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冲击,国内的思想界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当中,掀起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的风潮,随后外交局面的失败使得广大青年的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加深,国内工商业界也纷纷开始抵制日货,推销国货。为了打破国内亲日派军阀把持北洋政府的局面,全国人民纷纷起来反对皖系军阀,指责段祺瑞政府的倒行逆施,此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北洋系内部出现转机,段祺瑞的下台进而也促使孙中山先生来思考能否用和平的手段来达到南北的统一,这时的蒋介石在援闽粤军中郁郁不得志,一是因为时时刻刻受到粤籍将领的排挤;二是他感到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施展,觉得“半月来挺进七百里之孤军”他在日记里记述这是他投身于革命以来,所收到的第一次大的挫折,挫败感油然而生。从以上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早期的思想经历,心忧国家,拥有比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渴望早日结束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争取统一全国,然后积蓄国力、军力,向列强争回属于自己国家的权利,此时的蒋介石心里装着反对军阀,除列强的决心和气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中间也包括一些蒋介石的个人功利之心,蒋介石个人也非常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他心里面包含的理想与旧式的军阀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年轻的蒋介石也表现出一定的锐意进取和积极上进,有一种不屑于与旧式人物为伍的精神。但也是因为他的年轻或者说是意气用事,政治经验不足,在这一事件上仍然有很多处理欠妥的地方:首先就是一旦工作不得志,或者工作不如意,就向上司提出辞职,甚至不辞而别,没有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也会让其他人失望,后来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多次面临困局时,提出下野,以退为进,这也可从他早年的政治思想中看到影子。

二:观察蒋介石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和对五四运动以来新学的态度

(一)对待旧学的态度

蒋介石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溪口。这是浙东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处于江浙文化繁荣带上,儒学发达,传统道学在这一区域的传播极为兴盛,故而蒋介石早年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儒学教育。童年时期的私塾教育中,尽管蒋介石生性顽劣,贪玩厌学,和小伙伴们的相处也表现的好斗凶狠,但是这些不过是正常发展成长的一个男孩子年少天性尽情展现的一面,蒋介石所受的儒家教育虽然不是精英式的培养,但启蒙式的教育也给蒋介石灌输了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想程序,而且浙东地区在宋明时代深受道学的侵润,乃至到晚清民国,这一地区道学的流传学习犹旧十分兴盛。蒋介石生于斯,长于斯,所以他很早便接触到宋明理学,伴随理学终生,不仅是理学的服膺者,更是身体力行,一次次在日记里用道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他的日记里,有大量修身的记述,几乎达到了每周三、四则的程度,夜里都反思自己每天白天的行为;在1919年5月份,蒋介石选定了“静敬澹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又觉得自己开始拟定的不够完善,又于8月份增改为“精浑澹定,敬庶俭勤”八字,作为自己整个一生儒学的指导。贯穿一生,儒学对蒋介石的影响始终都未发生过大的消退。

总之,旧学对蒋介石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从言谈举止、思想精神再到待人接物,蒋介石是一个宋明理学色彩很浓厚的人物。以道学先贤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楷模,试图走他们走过的道路,兴国安邦,用旧道德,旧传统来开启新的现代化的航程,方向是偏离正常航线的,这或许是一种过时的尝试,道学信徒,最后也走向了卫道的反动之路,想来也是让人觉得有几分唏嘘。

(二)考察蒋介石对待新学的掌握和吸收

晚清民国以来,被人称为我国二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新旧思想交汇碰撞,各种新思潮更是大量涌入,各种学说争鸣,特别是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新思潮的传入,特别是《新青年》的创办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了争先阅读的风潮,《新青年》的出版发行,已经蔚为大观啦。此后五四运动从苏饿传入中国的还有社会主义,马克思思想方面的书籍,这也给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新风;并蒋介石除了特别喜欢读《新青年》杂志外,他也对由北京大学罗家伦等所编辑的《新潮》杂志有很大兴趣,可以这么说,此时的蒋介石是一个喜欢读书看报的热血青年,他正热烈地吸取各种新出现的思潮,吸纳新的学说。在这里面蒋介石尤其热衷于研究经济问题和社会变革问题,他曾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钻研经济学的相关问题,他也对经济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力量发展弱小,实业羸弱,并且认为中国的奸商尤其可恨,认为奸商和劣绅、贪官等相互勾结,上下沟通串联,祸害百姓,只会盘剥压榨最广大底层人民。

我们回顾蒋介石追求新学的历程,从中不难发现,在某一段时间内他曾对各国革命史尤其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与革命有关的书籍产生了兴趣。尤其关注于法国革命史和俄国革命史的研究,蒋介石对待新学能够做到兼容并蓄确实有诸多不易,这一时期,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服膺于某一种思想,对诸多学问皆有兴趣,正是因为个人思想并未完全定型,所以他才能在诸多学问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喜好研究政治经济学,蒋介石作为一名领袖,一个掌握国家命运的豪杰之士能够打开一定的视野,虽说要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意义上的领导者还有一些不合格,但这些新学知识的储备也给他以政治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到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蒋介石得以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构成,蒋介石至此才真正开始好好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并且此后一直以孙中山先生最忠实的信徒的这一身份自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蒋介石可能会对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有很多的不赞同,不认可甚至抵制的地方,但是这些小曲折也反映了蒋介石的早期思想中虽然以继承孙中山先生思想为号召,但最终二者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这也为后来蒋介石背弃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走上“分共”,“反共”的道路,埋下了伏笔,思想的裂缝,最终导致了行为的决裂,或许从一个人的思想蜕变可以大致推测出后来一个人的行为轨迹。这其中蒋介石也较为全面的看完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也觉得以《建国方略》为指导,以经济为基础,而以科学方法建设一切,认为这真是建国者所必须要学到的东西,所以最后,蒋介石觉得总理谋划好这一切,从总理的《建国方略》中可以看到实业救国、铁路救国等各方面思想,蒋介石以此为继承财富,同时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进行有选择地裁剪和曲折的理解。之后,蒋介石就更加坚定地以孙中山先生的唯一继承人自居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政治上的。

三、蒋介石的民族主义的探讨和社会观的考察

了解考察认识到蒋介石不仅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在社会观上,既有反对大商人、大地主的一面,也有惧怕工农群众力量的一面,这从他早年的日记中能够看到痕迹。蒋介石长大后经常能够回忆起小时候自己在屋里读书,母亲在烛灯下织布和养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非常幸苦,但是等到拿到集市上去出售时,这些手工的农副产品并不能卖出很高的价钱。当身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此时的中国遭到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同时蒋介石少年时期所接受的私塾教育,就有一些反清的内容,里面有一些宋、明遗民所写的对异族入主中原暴行的控诉,包含了很多的宣扬民族主义精神,歌颂民族英雄的故事。这对少年时期的蒋介石不能不说没有一些精神鼓舞的作用。等到“五四运动”以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开始向反帝主义思想转变,“五四运动”给了蒋介石以很大的触动,让蒋介石认识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蕴含的巨大力量,看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并且可以看出这种精神是国家的觉醒的希望。长时期外国列强不仅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设立租界、侵占领土、修建铁路、控制铁路沿线的厂矿资源等。不仅影响把持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扶持政治代理人;同时也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上也对中国进行渗透打压,各种西学传入,导致部分国人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当中,觉得中国文化普遍落后于西方,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论”,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和影响达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四、结论

我们通过研读蒋介石日记,可以去判读蒋介石的早期思想:1由于他出身于小产之家,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家道中落,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他的童年接受过一定的私塾教育,贯穿终生的,他对儒学情有独钟,最后也是一个儒学的卫道士。整个一生,个人的儒学色彩很浓厚。2、因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在蒋介石的青年时期他也大量接触过一些新学,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都研习过,这些知识一方面开阔了他的视野,增强了他的能力,但是最终的他学到的只是皮毛,没有深刻的理解,不具备新时代的新知识,所以越到后来,他就离新学越远,离传统越近啦。3、由于蒋介石的特殊经历,他童年生活的地区,饱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民族危机加剧的国情让他的民族意识更加觉醒,所以贯穿终生,他也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早年的这些思想经历也导致了他后来的,忽“左”忽“右”甚至最后完全“右”倾,背向革命。

猜你喜欢
孙中山蒋介石日记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军事历史(1999年6期)1999-08-21 02:17:04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军事历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