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露月 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
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通过对两者的自然哲学差别研究,展现出他独特的哲学眼光和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创作过程中,深受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采取了辩证扬弃的态度,汲取了黑格尔思想的精髓,也在论文中否定了德谟克利特,来为伊壁鸠鲁正名,他把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整合起来重新思考,由此形成了他原始的科学世界观——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曾经提到“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旧偏见,将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与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等同起来,以致于把伊壁鸠鲁所作的修改看作只是一些随心所欲的臆造。”在哲学史上,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曾受到过许多不公正的评价,如文德尔班在他的哲学史教程中曾说“在贯彻这种唯物主义理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时,伊壁鸠鲁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即使有新的东西,如原子偏斜运动,伊壁鸠鲁也是“在这样损坏德谟克利特学说内部一贯性之后,便放弃了将原子的自由选择当作进一步解释自然各别进程的手段”,所以两者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之间的差异只是相对的”。然而马克思却在博士论文中为伊壁鸠鲁正名,他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差异来表达他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不仅是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思想建构和发展的重要开端。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关注人的主体意识,强调“定在”中的自由,探讨了现实的自由和社会现实,以及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唯心史观宗教观的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文中的开头写到:“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青年黑格尔派把“人”看做是一种自然人,也就是人的自由意志,而在费尔巴哈眼里,“人”则是被看做为一种超越了历史与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人。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观念的影响下,完成了把神还原成人的工作,他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阶级”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后来在《形态》中又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的,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辩证思考市民社会的内涵,并赋予其科学的定义。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马克思将市民社会定义为物质生活关系,交往形式的总和决定国家,而国家又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这都与其后来的生产关系决定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导言》是马克思早期著作,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并未完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但却已意识到黑格尔等人在哲学上的唯心错误。因此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思想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扬弃,并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在《形态》中,马克思总结了他的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并将其概括为:通过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来描述实际的生产过程,并将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以及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就《形态》的具体内容而言,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哲学层面上,第二个层次则是在政治学层面上,马克思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以“交往”的概念勾连起来,这里我认为可以再细分为三个点:首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所有制,其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其次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市民社会,其背后是社会共同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最后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其背后是历史上的权力关系演变。
《形态》是一部全面讨论唯物史观的著作,其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第一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唯物历史观”,通过理论支持,产生了社会结构理论,解释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特点。其主要理论成果就是系统的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通过批判性地分析费尔巴哈等旧的唯物主义,从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最后到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