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西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集聚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人文特性,这里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和多元文化对我国的民族团结进行破坏与遏制,必须有效整合个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是我国的主要民族地区之一,“其中宁夏、新疆、青海3个民族省区和甘肃省的宁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张家川、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总面积达2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8%”[2]。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基地。
就民族结构来看,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结构尤为复杂,例如,“新疆虽为维吾尔族自治区,但任然包括了民族成分相异的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察布查尔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自治县和塔身库尔塔吉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民族更多达47个,其中仅世居民族就有13个。”[3]此外,还有许多流动人口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北各省区。许多民族全民信教。“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维吾尔族、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些民族信仰东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社会中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包容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4]多元的民族、复杂的宗教信仰决定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着特殊的难题与挑战。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引擎。党和国家注重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的历史任务,表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这一过程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呈现形态包括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复合方面,涵盖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一系列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核心价值观主题突出的文学艺术精品推出,使学习、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多样、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有效地起到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的认同和内化作用。
在基层建设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6]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许多落后的精神文化风貌都亟待改变,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西北部分民族地区在实施文化工程建设上,建立了部门文化发展与建设机制,把在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的有益经验与乡村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改变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面貌。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很大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已不断提高,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过大,对此,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强,通过技术带动引导其形成合理的发展模式,利用天然优势打造独特的产业链条。其次,部分西北民族地区充分发展优势产业,运用所特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许多文化、旅游产业已不断发展,当前,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领导当地群众进行财富创造的作用,让他们切实感受核心价值体系对家庭、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民族地区大都具有浓郁的宗教信仰,西北民族地区的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等,几乎是群众性的宗教信仰,在同一民族中或是不同民族中还存在着“多、杂、混”信教局面,“就比如说,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但也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族等十几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此外,还有一些民间信教,有的民族还信仰自己的土著宗教。”[7]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宗教,减少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在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进行科学的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8]特别是要通过依法管理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已成为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民族地区其特殊而重要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社会环境与非民族地区相比,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
民族地区的地域性性是民族价值观产生的终于根源,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地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等等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了区域的的政治敏感度高,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具体涵盖生活习惯的民族性、生存环境的地域性、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依赖性,这些特殊性预示着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其它非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建设存在困难及挑战。“在宗教信仰上,汉族与回族、维吾尔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之间也有重大分歧。”[9]类似这些因素都造成汉族与伊斯兰教民族、藏族与伊斯兰教民族等等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制约成分,势必造成汉族与这些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和民族意识的趋同,这个问题是阻碍民族关系发展,妨害各民族文化交流,影响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大瓶颈,也是一切涉及民族问题的最棘手的难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就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方面是受制于地域和民族传统的影响,这里的经济呈现多样化,例如,“在传统的西北回族社会里,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一种复杂多媛的产业模式。”[10]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从宏观上看,其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加工混合型为主,许多资源开发还是低水平的。”[11]社会环境方面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交通不便,人财物的聚集和运营能力较低,且距离我国经济中心较,各项资源、信息的市场通达度不够。
经济规模和效益不高、管理落后、粗放经营,科技推广运用普及率低、自身发展能力与后劲不足等;在资源环境上,以农牧业为经济支柱的粗放生产代价给原有的自然状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新时期,少数民族极端民族分裂主义狂热分子还在不断活动。““三股势力”是指民族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三股势力”以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为其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本质就是以宗教极端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为手段,恶毒地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疯狂变得破坏民族团结,达到其民族分裂的目的;”[12]“东突”分裂势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歪曲新疆历史,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视,大搞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干扰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各种分裂主义的存在势必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形成巨大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新时期最光辉灿烂的理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应从西部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正视问题,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探索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要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和金融服务机制,
改善投资环境,提升资金供给能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鼓励科技制度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发展道路;要深刻认识经济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和根源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建设条件。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只有经济发展了,民族群众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真正利益和实惠,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各族群众中形成强烈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民族地区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并外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实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不管是民族地区或是非民族地区;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民族地区人民信仰自由是一致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的民族信仰自由。“民族地区人民的信仰自由是宪法保护的,民族地区人民具有充分的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退教的自由,宪法保护民族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并非是鼓励民族地区的人民去信教,而不去崇尚科学,宗教毕竟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落后,文化匮乏、人民愚昧的标志。”[13]因此,在民族地区较好地确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价值观,就能统领民族地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成为凝聚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 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民族地区凸现教育效果,就能从根本上确立少数民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非主流价值观和民族分裂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传统势力对民族地区的影响,缓解民族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还要直面复杂的国际文化竞争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因此,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直面民族地区社会现实,深刻回答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大力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尊重宗教文化自由,就能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从根本上挫败民族分裂思想和企图、减少思想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的社会动荡,进而把生活的重心放到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投入到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上。
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扎根,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应当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基础教育是振兴教育事业的根本,如果基础教育兴办不好,就会严重阻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次,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积极建立专门的培养体系,淘汰现在落后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培养教育人才,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从而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等。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可以加速培养民族地区的专业知识人才,通过继续教育,重新掌握知识,掌握技术,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为更好地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保证。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种社会管理不仅具有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作用,也应当承担起倡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把倡导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分内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导向”作用,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以提高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环境氛围。同时,注意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特别是要通过依法管理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的渗透,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