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在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旦幼儿的同伴交往出现问题,必将对其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单亲幼儿同伴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全面、充分地理解单亲家庭同伴交往的含义,必须先明确三个概念: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亲双方中只有一方承担照顾子女的主要责任并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幼儿是指3-6岁的,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幼儿同伴交往是指生理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是指是3-6岁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幼儿,与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之间的共同活动。
第一,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观念。幼儿同伴交往观念是指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对同伴交往方式、评价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往往是在幼儿同伴交往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也会影响其观念的形成和更新,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独特作用,在孩子的“三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统一稳定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同伴交往的观念和行为。
第二,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方式。幼儿同伴交往的方式是指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根据不同的维度可把同伴交往方式分成不同类型,按照主体的意愿,可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交往方式;按照行为的媒介,可分为语言和动作的交往方式;按照主体采取的行为,可分为以和平或者暴力的交往方式。这些又与幼儿的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受家庭的影响。
第三,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是指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主要取决于家长和幼儿对同伴交往的重视程度。如果家长十分重视幼儿的同伴交往,往往会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或教授幼儿的同伴交往的技巧等策略以增加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第四,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交地位。不同家庭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其行为方式有着很大差异,同伴对他们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在幼儿同伴中间存在着不同的交往类型,即儿童不同的社交地位。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地位一般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外表及性格。家庭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间接影响其同伴交往的社会地位。
家庭经济状况是指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经济来源和支配状况等诸因素的总和。家庭经济状况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三个方面影响单亲幼儿同伴交往。第一,幼儿的生活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物质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幼儿成长发展状况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单亲幼儿由于父母的婚姻破裂而由一个主要抚养人负担生活,对幼儿的成长投入有限。在精神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与幼儿交流的时间和质量,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及指导方式。单亲幼儿的家长经济压力大,对幼儿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都有待改进。第三,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家长的观察与调查发现,收入高的家长中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情况。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冲突过程中父母面对冲突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也会影响幼儿对冲突的认知,影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幼儿长期生活在冲突复杂、不和睦的家庭中,缺乏完整家庭中应该享受的关爱和温暖,易导致幼儿出现消极的情绪,影响幼儿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指导教育行为并对幼儿施加影响,从而形成同伴交往的观念以及技能习得。国内外对家庭教养方式有诸多研究,其中鲍姆令特提出了最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家长往往采取专制型或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而权威型教养方式才最能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遗传性和稳定性。关于气质的研究有很多,按照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的体液说, 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类: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和多血质的气质类型具有外倾性,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内倾性。单亲幼儿具有先天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也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不同于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单亲家庭中的幼儿只有一方家长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人。而父亲或者母亲作为主要抚养人,会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抚养行为特点进而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一般而言,母亲作为抚养人,在工作与抚养幼儿之间,会将更多的精力偏向于抚养幼儿。父亲作为抚养人,很可能会请求自己的父母分担抚养幼儿的责任,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工作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而父母由于角色的特征不同,其培养幼儿的重点也不相同。母亲培养重点聚焦于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教会幼儿学会理解和包容等方面;父亲则更加专注幼儿的承受能力、责任心等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个性发展和行为特征都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父母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母在与不同主体间的交往行为都会成为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模板和范式,幼儿通过观察来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技巧,通过模仿进行同伴交往的行为实践。第二,父母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幼儿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和教育行为等。单亲幼儿的抚养人由于遭遇婚姻破裂,需要独自承担生活压力和抚养幼儿的责任,其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需要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来适应在家庭中新的角色。而抚养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对幼儿的行为,包括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行为。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它是家庭教育的中心课题,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法都重要。积极的亲子关系,会让幼儿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形成较为积极的同伴关系。不同于完整家庭中亲子关系中父母双方能够相互协调,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单亲幼儿的亲子关系的培养过程相对艰难一些。并且单亲幼儿的抚养人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分散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工作与抚养幼儿之间的平衡,陪伴幼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从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进而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
家庭环境不仅应该是呵护幼儿生理成长的必要场所,更应该是滋养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要想促进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基本前提是要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身处家庭环境中得到愉悦的内心体验,从而平稳地成长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充足有效的物质环境和丰富适宜的精神环境。首先,家长要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家长应正确对待和科学安排家庭经济收入,使家庭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同时,家长也应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幼儿的心理发展仍不健全,情绪调节能力差,情绪反应往往随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家长要在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之上再与幼儿进行沟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幼儿内心充满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家长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幼儿是特殊的主体,其身心处于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而言,由于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父母的行为对其更有影响。家长发挥榜样作用时要注意呈现方式,要提供最适宜幼儿的榜样教育。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基于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其认知水平。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家长要主动给幼儿创造良好和谐的同伴交往的环境,使幼儿在实践中习得同伴交往的技巧,提升交往的能力,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是幼儿获得行为的重要机制。当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幼儿的内心得到了愉悦的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动机和次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其他幼儿的表现而习得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技能等。单亲幼儿由于遭遇家庭破裂这一重大变故,心理受到损伤,情感敏感脆弱,性格也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家长应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并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同伴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