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中国,对于党和国家而言,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一项极其紧要的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重要任务:既要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又要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输送及智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需要、对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来说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推进其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下,为了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目标,首先要求高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这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对于实现“两个巩固”具有非凡的意义。
凌小萍,邓伯军和李小鲁都指出,要加强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五进”工作,就需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要注意课堂中的“五个转换”,即教材体系向教案体系转化,教案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话语体系转化,话语体系向知识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和教师共同构筑的认知体系转化;就需要回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即“五个本真”:回归生活本真,回归情感本真,回归理论本真,回归社会本真,回归历史本真。
王学俭、王瑞芳以及冯秀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如何回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提出了几点共同的认识,即认识新使命、明确新方位、适应新变化、树立新理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如下:第一,认识新使命,即培养担当中国梦实现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明确新方位,即要站在立德树人的舞台中央。第三,适应新变化,即明确“事、时、势”。第四,树立新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第五,打造一支教学创新、理论拔高、知识储备雄厚的教师团队。
综合来看,新时代、新形势、大数据、网络化、新媒介、大舆情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呈现出的是积极、正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思想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条件单一、教育对象的思想具有多样性、教育实例具有分散性,而大数据、新媒体的介入,使得思想教育领域和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更多可以应用的案例,使得教育对象更易接受、教育内容更具针对、切实改善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2)思想教育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在传统课堂教育和课后交流、谈心、疏导的基础上,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大规模上线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增添新活力,更加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改变其看法和成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样性;(3)思想教育人群更具有覆盖性。据中国报告网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以10-39岁为主,占整体的73.7%,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高达30.3%。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由传统走向适应新媒体,将会更进一步走进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搜集学生舆情动态,增强频繁交流,把控防范风险,使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大学生人群覆盖也更全面。
王建南、祝艺琳认为当今意识形态工作的现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思想的意识多样化。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即如何在多样化中立主导、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2)价值追求物欲化。随着新一轮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一些教师重业务轻师德、重学术轻教学、重科研轻育人,忽视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3)舆情汇聚网络化。舆论声音冗杂,事件背景纷繁复杂;(4)社会思潮聚集化;(5)西方理论植入化;(6)课堂纪律松懈化等等。
徐士元、李前程和彭庆红、耿品将师德的建设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根本原则、重要方针与相联系,指出一是要坚持中国特色与办学规律的结合,二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与教师提升的统一,三是要坚持统筹配合与各有侧重的兼顾。要牢牢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思想的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组织等相互配合,探索更多的新路径、新方法,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