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风华中学,浙江杭州 310022)
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其中家庭是基石,学校是核心,社会是关键;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将其原有的局限性缩小,同时推动人的个体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首先,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孩子从一出生就与家庭分割不开,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足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如果说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那么学校教育则是更为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辞海》中对家庭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中对儿童或青少年进行教育,不同的家庭,其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持久的,其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包括其知识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行为方式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等等,家长在家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形象,将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再者,家庭教育是启蒙型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善与延伸。古语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将孩子比喻成兵马,那么家庭教育则是“粮草”,只有在保证“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兵马”训练。
学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智育,教授学生系统化与理论化的知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后,其既可进行学生德育的教化,又可进行知识理论的培养,让家长得以减轻自己的教育负担,一味地将孩子送往培训机构学习,如此一来完全弱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家长盲目地信任教育机构,这样逐渐会减少对学校教育的信任。
另一方面,在这样所谓的信任下,家庭教育逐渐弱化,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减低,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往补习班,参加各种培训,使得孩子的负担逐渐加重,让孩子毫无休息时间可言。
其一,由于家长的文化素质较高,在教育孩子时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希望教师也能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教育孩子,但是,教师教育通常面临的是一个群体,在教学管理中用的是群体的管理方法而不是针对个体的管理方法,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差异性造成了家长与教师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其二,有些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孩子的教育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将所有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教师的教学失败上,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不被家长所信任的状态,当然教学工作便难以顺利开展。
我国家校合作模式起步较晚,多数家校合作的模式主要以打电话叫家长的方式为主,在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下,家校合作难以长久地维持。除途径单一以外,内容也较为单一,教师在联系家长的时候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忽略了德育的层面。
我国目前教育体制上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如教育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主要的管理权力基本集中于学校,弱化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仅忠实于体制化的教育,而忽略了在体制化教育下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四点解决措施,具体阐述如下:
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是构建家校联系体系的基石,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初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应最大程度上去理解学生和家长,在尊重家长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工作,使家长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在信任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语言的交流中,教师应富有热心与爱心,注意说话语气,与家长、学生及时进行良好沟通。例如,在笔者本班中王某学习成绩中等,上课期间有小动作的行为出现;脾气暴躁,有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与建议。案例分析:他上课总是搞小动作,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上课,班级其他同学排斥他,这使他对班集体产生抵触情绪。由于抵触情绪的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王某的家长是以经商职业为主,由于时间关系其父母对王某的学习管理较少,一旦发现王某成绩出现问题则以打骂为主;长此以往,王某抵触心理更加强烈。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家访的形式,直接与王某父母沟通,以适当的方式向其父母说明王某的情况,让王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同时也让学生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情况。找到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鼓励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王某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态度均有极大的改变,这也使笔者深刻的认识到只有走进孩子的家庭,与孩子的父母进行针对性的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合作氛围才能将家校合作效果最大化。
健全的政策法规是家校合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在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家校合作制度中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立法层面。因此,当务之急是我国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国家校合作制度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在法律上保障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使家长有权利对学校教育提出意见及建议,有利于家校合作功能实现的最优化,如建立驻校办公制度、例会制度、对口联系制度、义工制度、督导评价制度、参与决策制度等常规制度。
家校合作的实质是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将家庭教育的力量与学校教育的力量相互融合,双方秉承推动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关于家校合作的新途径之一即建立家长委员会,同时应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和作用。
家校合作的条例中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是独立的机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机构。结合国外经验,国内的家长委员要广为吸收不同层次的家长,使家长充分有效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另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深度也应得以充分地显现,家长不仅仅是各种活动的组织者这一单一的角色,更应成为学校教育决策的监督者,协助学校制定各类决策,真正做到有益于学生。如:定期举行家长委员会,在会议的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普遍情况在家长之间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孩子的学习成长;其次,家长也可与教师之间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沟通,对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学决策进行及时地规避;如此一来,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案例扩大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便要求学校根据实际的情况有目的地开展家校合作,开创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造性模式。在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采用新型的网络合作手段,运用网络设备与信息技术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及时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同时教师也能迅速地了解到学生的状况。在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教师可采用家访的模式开展家校合作,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工作。总之,在家长参与管理专项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地区的不同状况,创造性地实现家校合作道路的建设。
教育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这无疑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