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

2019-11-13 15:29李广生
湛江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供销社柜子布料

◎ 李广生

一砖到顶的供销社是老家三站最为光鲜的建筑了,位于十字街口的西北角,临街,南北一趟,东西一趟,内部相通,形成九十度夹角。夹角之处辟有四扇大门,敦实厚重,齐刷刷地斜向东南。

南北走向的那趟房子,半圆形的柜台后面弥勒佛一样杵着一个油渍麻花的大胖子——章国金,大脸大嘴刀割似的一对眯缝眼儿。章国金整天嘻嘻哈哈的,巧舌如簧的嘴巴里经常蹦豆儿似的往外蹦着一些荤嗑儿,吸引着一大群三站的闲人。这些人一边前仰后合地笑着,一边伤风似的不停地抽着鼻子,他们是在嗅柜台里扑出来的丝丝缕缕又甜又香的气息,甜的是糖果,香的是麻花。当时,供销社还卖一种自制的饼,叫“立新饼”,形似现在的油盐饼,细白,香甜。当时母亲奶水不足,遂交给我一个美差——去供销社买饼嚼了喂给小弟吃。后来见半张饼下去,小弟仍撅着小嘴儿冲着剩下的半张饼运气,大人们便有些狐疑了,扭过头来,见我猫一样绿着眼睛一个劲儿地咽唾沫,这才知道那饼有一半儿进了我的肚子。

柜台里还排列着几口矮矮胖胖的大缸,上面盖着又大又圆的木头盖子,木头盖子外面裹着一层厚实的白布。从白布浸染的颜色和弥漫的气息,便能准确地辨认出哪个是白酒哪个是豆油哪个是酱油醋。那个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豆油呀白酒呀酱油醋呀,被章国金用提子一下下满满登登地从大缸里舀出来,然后顺着亲爱的漏斗水一样哗哗地流进自家的瓶子。

柜台里靠墙的位置伫立着几排柜子,从上到下均匀地打着隔断,里面镶着明晃晃的镜片,牛肉、猪肉、水果罐头,还有各式各样的白酒、香烟,金字塔般昂扬向上地累积着。那一张张纸制的商标,形象、生动、逼真,蠢蠢欲动地吊着人们的胃口。柜子上方的墙上则方方正正地粘贴着马恩列斯毛五位伟大领袖的彩色画像,还有“抓革命,促生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之类的红色标语,给章国金的平实劳动增添了几分神圣的色彩。

东西走向的那趟房子,比南北走向的那趟房子要长很多,狭长而贯通的柜台呈一个巨大的“U”形,按照南、西、北三个方位,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区块儿。

“U”形柜台的南面,琳琅满目的是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那也是除了章国金的副食品柜台之外我们这些小孩去得最多的地方了。靠墙的位置也摆放着齐齐整整的柜子,柜子共分三层:最上面的一层码放着各式各样的本子,拼音本、作文本、田字格、大笔记;中间是一些学习用具,圆规、直尺、橡皮、三角板、文具盒,让人有些目不暇接;最下面堆积着各式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柜台里还有许多小人书,画的大多是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卖货的是一中年妇女,嘴有些歪,人称王歪嘴儿。

挨着学习用品的是生活用品。左边的柜台里挤满了镜子、梳子、篦子、掐针、红头绳之类的东西,大大小小一字排开。右边的柜台里瓶瓶罐罐鲜亮一片,肥皂、香皂、胭粉、雪花膏、蛤蜊油,远远地便打鼻子香。柜台前经常挤满了十里八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边迫不及待地往脸上和手上搽着膏呀粉呀,一边“唧唧嘎嘎”地说笑着。三站街里的疯子傻子,还有几个老光棍儿,也受了这银铃般笑声的感染,混迹在人群里泥鳅一般来回挤蹭着。王歪嘴儿见状,两眼一瞪,张嘴就骂,从八辈儿祖宗一直骂到耷拉孙儿。那些疯子傻子和老光棍儿即刻收住手脚,抬头望望王歪嘴儿那张歪得愈加厉害的嘴,“嘿嘿”一笑跑远了。

王歪嘴儿再往里走是卖小五金的,售货员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只隐约记得一个姓杨的,霜打的茄子一样整天垂着脑袋,一副永远也睡不醒的样子。杨售货员的眼皮底下横七竖八地堆放着钳子、扳手、钉子、螺丝刀子什么的,闪着铁坚硬而冷峻的光芒。后来,杨售货员的柜台里忽然又多了一样新玩意——能说会唱的“话匣子”,吸引了不少三站人新奇的目光。我家的收音机便是在那里买的,红灯牌,木头壳子,前面蒙着一层红绒布,贴着一个精巧的“红灯”标识。收音机的前面安有两个钮,一个是开关,能从小到大调节音量;一个是拨台的,轻轻一旋,便能从地方转到中央,偶尔还能收到国外台,嘀里嘟噜的听不清楚。

“U”形柜台的西面和北面,是卖布料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那时候人们生活拮据,一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床被褥修修补补也能盖个十年二十年的;碗筷和农具使得也节省,更新换代比较慢。因此相对于红红火火的章国金和王歪嘴儿来讲,这两个地界显得有些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卖布料的柜台也是所有的柜台当中最为清静的,一天从早到晚也见不到几个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布料一个个滚成结结实实的圆桶儿,规规整整地在柜台上横陈着。卖布料的大多是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皮肤白嫩,衣着艳丽,手里拿捏着一把木制米尺,一边大声说笑着,一边蜻蜓点水地度量着。密密实实的布料在女孩子的胸前从左到右一下下有序地移动着,够尺寸了,女孩子就用米尺上的刀片果断地在布料上划上一个豁口,然后从上到下“哧啦”一声撕开。“咯咯咯”的笑声和“哧啦哧啦”的撕布声柔美地交织在一起,在供销社的上空袅袅地回荡着。

卖生产生活资料的柜台最长,面积也最大,卖货的早已忘记是一个什么模样的人了。因为对于生产生活资料我们从不关心,那是大人们的事情,和我们这些小孩毫无关系。只记得左边的柜台里堆着锄头、镰刀、二齿铙子、四齿铙子,右边的柜台里摞着锅碗瓢盆桶,还有笨头笨脑的菜刀,周身生满红锈,在时光的磨砺中一天天老去。

供销社,无疑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三站最为繁华的场所了。即便供销社大门的外面,也是喧嚣一片、热闹非凡。大门的一左一右,常年对坐着两个修鞋匠,春夏秋冬风雨不误,犹如两个站如松坐如钟的门神。一些小商小贩也不时簇拥过来,鸡蛋鸭蛋瓜子花生地叫卖着,把供销社门前围得水泄不通……

猜你喜欢
供销社柜子布料
智海急流(一)
小镇供销社
老农帮马未都劈柴
蝴蝶结藏哪里啦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柜子不再孤单
旧柜子
洗水soft fabric
小裁缝
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