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元
一
多年的老规矩了:每到除夕日,父亲就开始写春联。按他的说法,集市上买来的印刷版春联,即便纸张再华贵,纸张上面的洒金黑字长得再漂亮,也显得生硬,没有活着的灵气。写春联,要的就是一个“诚”字,唯有用自己的手和心将那些寄予希望的汉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来,汉字才能被激活。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获得天地和众神的怜悯,才有可能得到它们的庇护,才有可能得偿所愿。
冬阳下,小院中,父亲把一年未用的桌案擦了又擦,把一年未用的毛笔洗了又洗,把一年未用的砚台揩了又揩,最后,他又将从代销店里买来的红纸折了又折,按照心里的盘算,将纸张裁得长短不一、大小有据。去年执笔的手今年已经生疏了,他用废旧的报纸练了很久;去年用过的墨汁今年已经淀淡了,他拿一根细长的高粱秆搅拌了很久。诸事已毕,他才把肩膀端平,一心一意地写春联。他笔下流出来的,只有楷体。那是一种端端正正的字体,与篆隶比起来,更为谦逊;和行草比起来,更为规矩。春联是要礼天法地的,它折射出的是对天地的敬和畏。天地在上,父亲在下,父亲的一笔一画,都是一种臣服,面对他用汉字与之产生联系的信仰,他不敢放肆。
写好的春联,照例是要被我拿去晾晒的。在此之前,按照父亲的吩咐,我已把阳台扫净。父亲每写完一张纸,就将毛笔斜放于砚台上,双手托着春联,郑重地交到我的手上。春联以条幅居多,那些条幅从父亲的双手抵达我的双手,我感觉就好像一条随风摇摆的哈达,哈达被风一拂,一种圣洁的使命,就开始在尘世间辗转流传。我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托着它,直至托到阳台之上,曲腿却不弯身,将条幅平直放下,用小石块压住四角,防止风吹。红纸之上,余墨未干,这不关我的事,即便是我的事,阳光也会为我代劳,风也会为我代劳。但阳光和风似乎并不可靠,墨干之后,我常能看到那些余墨浓重的横提竖折、勾点撇捺里,总是会留下几小块墨疙瘩。
待墨迹全部被风干,就要贴春联了。去年的春联还牢牢地扒在墙上,只是已褪了颜色。还是那些字,还是那些美好的寓意,无论天地和众神有没有佑护我们,我们还是要用一样的虔诚来辞旧迎新,换下去年的,贴上今年的。
贴春联是当家男人的活计,女人是不能上手的。或许是为了给这条规矩寻找一个合理的依据,我乡曾流传过一些女子贴春联出丑的笑话,我对其中一条记忆颇深。说的是这家男人喝醉了酒,蒙头大睡,女人就自作主张,把春联贴了。她依着往年丈夫贴春联的印象,该贴的地方都贴满了,最后还是余出了一张,怎么想都想不出贴在哪里。正要去问他那沉睡的丈夫,猛然一拍头想起来了,那没有贴的地方,恰恰就是她丈夫睡觉的那张床,于是她将本该贴在猪圈上的“肥猪满圈”贴到了自家的床头,篡夺了“身体安康”的位置。这笑话太假了,但是好笑,流传度也广,每年贴春联,各家都要给孩子讲一遍,即便见了同样在贴春联的乡邻,也不忘取笑一句:记得要把“肥猪满圈”贴到床头上呀。但我总怀疑这个故事是从外乡流传过来的,因为在我乡,条幅上是不写“肥猪满圈”的,我们写的是“六畜兴旺”。
就这样讲着故事,说着笑话,各家开始按部就班地贴春联:“出门见喜”要贴在正对着大门的墙壁上,“五福临门”要贴在外门的门梁上,“阖家欢乐”要贴在内门的门梁上,“一家之主”要贴在厨房里新请来的灶王爷头顶之上,“吉星高照”要贴在堂屋北壁尽量高的位置,“仓龙聚会”要斜贴在粮仓的腰身处,斗大的福字要贴在堂屋正中与人平视的位置……其它各种条幅则要根据寓意各据其位。
父亲原本一直是有说有笑的,直到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贴了一个遍,直到他看到我们盛放春联的簸箕里还余下一道条幅。对于写了三十多年也贴了三十多年春联的父亲而言,春联在他心里门儿清,这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事情。那道条幅就像是一尊被我们忽略的神灵的警告,就像是它凭空变出来的一样,不禁让父亲反思是不是在自己的虔诚上有所偏失。父亲弯下腰,于沉默中带着几丝惊慌和疑惑,展开了条幅,条幅之上,四个大字跳入眼帘:六畜兴旺。
父亲手一抖,一时懵住了,良久,他抬起头,于茫然中举目四望,就像我乡故事里那个贴春联的女人一样,他不知该将这四个自己亲手写下的大字贴在哪个位置。
二
父亲的“懵住”是有原由的。
写春联时的父亲,一定还沉浸在去年的愿望中,还沉浸在多少年都一成不变的愿望中。他循着旧日的希望,写下这些汉字,他把整个人投入其中的时候,是干干静静的,是心无旁骛的,那时候,他只与神灵对话,却忘了自己那烟火味的尘世生活,忘了尘世里的生活虽然缓慢,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实,我想要说的是:这一年,我们家把羊圈拆了。
其实是不想拆的,但没有办法。前几年,流窜于我乡的几股盗贼渐渐猖獗了起来。刚开始,只是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我在此处说的偷鸡摸狗,真的就是偷鸡摸狗,并非意指。我听村里人描述过那些人偷鸡的装备,是一种叫做“铜知了”的东西,老辈的偷鸡贼也用它,不但传统,而且还极有技巧。“铜知了”用一根细而韧的线绑着,偷鸡贼一手牵绳尾,一手握知了,寻个好时机,就将“铜知了”扔进院子里,鸡贪嘴,看到了就会去啄,一啄就弹进了嘴里,这时受惊的“铜知了”机关启动,就将鸡喉牢牢扣住了,连叫都叫不出,只能着急地哼哼,守候着的偷鸡贼则不慌不忙,捋着线把鸡拉出来,用手折断鸡脖子,扔进筐子里,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也听说过那些人摸狗的装备。和偷鸡比,摸狗的装备就显得既现代又暴力了。他们用的是弓弩和氰化物针剂,这些人在街道上随便遇见哪家的狗儿,就抬起毒弓弩射杀,被毒镖击中的狗会当场死亡,一旦倒地,偷狗人就迅速行动,装车逃窜。和偷鸡贼一样,偷狗的窃贼也大多骑着摩托车,装作走街串巷的生意人,白天踩好点,晚上才行动。屡试不爽的偷窃带来的利润,把他们的胆子渐渐喂肥了,以至于后来,白天也照样动手行窃。再后来,连鸡和狗也填不满欲壑了,他们就开始偷羊。
我们这个地方,多山。此处的山都是八百里沂蒙的余脉,因这山有几分名气,此地的山羊翻山跨坡,也顺带着沾了光,成为食客们口中咀嚼不尽、交口称赞的美食。又因为名气带动外销,所以几乎家家养羊。羊是畜中贵族,食料却简单至极,这山间水傍的青草,都可拿来尽它享用,并不用拿家中的五谷来喂养,因此成本也低。若是前几年,诸位经过我们乡,你总能看到一个老而不衰的白发人或一个稚却不嫩的黑发孩儿,在山坡上扬鞭放羊。远远望去,蓝天白云在上,牧羊童叟在下,野花杂乱地盛开于繁盛的草木之间,整个空间被一种似有若无的恬适、安逸填满,还真颇有些北朝民歌或王摩诘的风味儿。
但自打那些盗贼兴起后,这样的场景就不多见了。从本乡的数十件失羊案中,我挑拣出两件来说明我乡对于这类事情的束手无策和恐慌至极:
第一件事发生在不远处的莲花山上。遭遇盗贼的是邻村一个留守的孩子,他的父母在南方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在家中,他跟着祖父和祖母生活。那个周末,他和往常一样,把自家的羊赶到了山坡上,却被几个盗贼跟了梢。盗贼见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四外又无人,便放胆下手,掠劫了羊群。那些山羊,是他自己的学费,是祖母给全家做的一日三餐,是祖父用来治腰肌劳损的药品,是他所能想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不甘于自家的东西被恶人抢走,就用自己羸弱的身躯阻挡,却在与盗贼的争夺中被甩在一块大石上,磕坏了门牙,鲜血直流。闻讯赶来的乡邻后来说,那孩子怀里紧紧抱住最后一只小小的白山羊,像抱着小小的自己,无助地哭泣。或许是因为恐惧,也或许是怕这最后的希望也被别人一扫而空,那孩子把羊羔抱得太过用力了,以至于羊羔被勒得奄奄一息,只有气无力地“咩咩”叫着,听着都让人心碎。
第二件事就发生在我们村。住在我们村村后的王婶,是个寡妇,丈夫早亡,又无儿女,孤苦伶仃度日,靠的就是丈夫为她留下的几亩薄田和自己豢养的那七只山羊。她把山羊视作自己的儿女,不到实在没钱花的时候,是万不会打卖羊这个心思的,即便非卖不可,也只是卖掉其中一只。明知道卖掉的羊都是要被宰杀的,她还要一个劲地问,是要养着的么。买羊人知晓她的心思,都哄骗说,这么好的羊舍不得宰呢,听着这句虚假的应承,她这才把缰绳交到买羊人手中,自己含着泪看了一眼,对着买羊人催促一声,快走快走,自己却转身进屋,再不出来,就像是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真是一个可怜人,但命运似乎从来就不会怜悯可怜人,不但不会,它还有可能落井下石。有一次,王婶一夜醒来,发现羊圈里的那七只山羊全都不见了,只有石槽里昨晚剩下的草料静静地卧在那里,只有羊圈的木柱子上那几根拴羊的链绳随风摆动。她明白,她的羊也被偷了。明知被人偷走了,她还要逢人就问,见过我的羊么。她踉踉跄跄把全村跑了个遍,问了个遍,最后一屁股拍在了地上,失声痛哭。她哭得是那样的委屈,那样的绝望,仿佛要把自己这一生的际遇哭出来,要把整个村子的心都哭碎。
这样的事发生了几次,搞得每家每户都人心惶惶。很多人家急匆匆把牲畜卖了,牲畜一空,养牲畜的圈窝也就空了,村里人的心也就接着空了,村人看着空空的圈窝心里潮潮的,也就顺手把圈窝拆了。他们边拆边说,不养了,养了也是为别人而养,白搭功夫。说这话的,也包括我父亲。
也有不愿卖牲畜拆圈窝的人家。比如住在村东边的赵得意。他们家自曾祖父辈就做羊倌,那时候是给地主家养,后来地主被打倒了,地主的土地和牲畜被分了,他们家就开始自己养。养了近一个世纪的羊,可谓是世家了,在这方面,没有人比他们家更有经验。他们家的牲畜养得比别家的多,比别家的肥,卖出去的价格也比别家的高。我说的这些,并非胡言乱语,有他们家的二层小洋楼为证,有他给儿子在县城买下的那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为证。但到头来,他终究也还是将圈窝给拆了。那是前年春天的事,正是油菜花顺风而呼、恣意盛开的时候,沿着菜花奔跑的路径,赵得意的儿子赵明明从城里回来了,他的身边站着一个比油菜花还要俊俏的姑娘。羊膻狗臭鸡霉,在赵得意家,姑娘见了那些牲畜,只扭嘴捂鼻,之前电话里说,姑娘是打算住下的,过一夜再走,为此,赵得意他媳妇儿还专门去集市上买了荤腥、蔬菜和稀奇的果品,没成想,人家姑娘在院里子站了没一会儿,就拽着赵明明回城了。晚上,赵明明怒气冲冲地给他爹赵得意打电话,只一句话:把圈窝全都拆了吧,味儿太冲,把好事儿都快冲没了。那年秋天,赵得意家的牲畜全都不见了,鲜花似的儿媳妇却进门了。
另外,只要有一把子力气,我们这里有本事的人和没本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和种地、养牲畜相比,打工的钱来得多、来得快,这样一对比,也就不种不养了,地荒了,牲口也没有了。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我乡繁盛多时的牲畜大业就凋敝了。
三
我想起了那些六畜兴旺的时代,确切地说,是六畜兴旺的最后时代。
那时候,在我乡,不但猪、羊、狗、猫这些通常的牲畜遍地都是,就连牛、马、驴、骡这些大型牲畜也随处可见。尤其是牛,牛之于农业生产,已无需我再赘言,它的身份高于其它牲畜,别的地方是什么情况我不管,但至少在我们这个地方,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能耕会播的牛,俨然就是“六畜之王”。
我们家也养过牛。那时候我还年少,祖父也还没有这般衰老。那头小牛犊是祖父从几里外的集市上牵回来的,瘦瘦弱弱的,像野地里一窝不经风吹的草,摇摇欲坠,一吹就倒。祖父却说,不怕,有的是草。
是啊,我们有的是草,高粱秆、玉米秆、麦秸秆,地瓜秧、黄豆秧、南瓜秧,狗尾草、狼尾草、白茅草……这些从旷野里搜刮来的草料,是加持和佑护牲畜们安然度过冬季的神灵。院子里、院子外,那些草料分门别类,以不同的形状堆积如山。在我们家,牛棚是草,饲料是草,给牛整理出的软绵绵的铺盖也是草。在昏暗的马灯下,牛铺它的草,牛盖它的草,牛吃它的草。祖父像个石头墩子一样蹲在牛的对面,心里美滋滋地看着它,也像一头牛。棚外是风,是雪,是风卷着雪在落,是雪缠着风在飞。一枚雪花飞进来,落在牛鼻子上,牛鼻子顿时折射出圆润温暖的光泽。祖父就笑,他一笑,就抖落了自己帽子上众多的雪花。
更多的时候,我是要帮着祖父铡草的。铡刀就摆在牛棚的一个角落里,底座是木头的,中空,中间镶着厚实的大铡刀片,刀片额头处有个圆孔,有销钉贯穿其中。铡刀静静地卧在那里,刀锋隐藏在木头的肚子里,看不到,但那刀背却是露在外面的。刀背比夜色还要黑,似乎这无边无际的夜色,全是从它腹中扩散出去的。夜色再浓重,也只是我们身上的轻纱,我们不必在意它的存在。我们只铡我们的草料。铡草的时候,祖父说的还是铡刀,他说的是别人的铡刀,他说开封府的青天包龙图有三口铡刀,铡的都是贪官污吏的命。贪官污吏离我太远了,不解恨,我就把他们置换成我们这儿的地痞流氓,祖父铡累了,我就换他铡,一刀下去,一大捆地痞流氓人头落地,嘿,真解恨。
铡刀铡着铡着就钝了,还得磨;草料喂着喂着就少了,还得添。熬过冬天,来年春末,新草下来,牲畜们终于可以吃到新鲜的草料了。草太多了,牲畜吃不了,我们就等它们风干,把它们囤起来,再次堆成小山似的草垛,等到冬天里备用。
且看我们这片小地方一望无际、接天连地的草吧。那些有名无名的草,那些有姓无姓的草,像是着了魔,站着,卧着,伏着,攀着,怎么舒服就怎么长,怎么放肆就怎么疯。山坡下,石岭间,河沟旁,阡陌边,甚至房前屋后,甚至地窖屋顶,甚至牛棚羊圈,决不给人留下一个插脚的空间。有时候真恨那些草,田地之外,我们给它们留出的地方那样广阔,但它们的野心却更为广阔,疯着疯着,就跑到了田地里,害得我们不停地拔呀拔。有时候一发狠,真希望念出那些骂人的歹毒咒语,让他们统统灭绝。但如果真的没有草却也是不幸的,关乎牲畜的生养大计且不必说,就是谁家祖坟上寸草不生或草木零落,都会被村人们猜测,这家或许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亏心事。
草木繁盛的季节,孩子的第一要务就是割草了。一到周末,村里的孩子就成群结队出去割草。都是半大的孩子,我们背着水柳条儿编制的粪箕子,挥舞着割麦淘汰下来的镰刀,一路吵吵闹闹,欢声笑语。出村就是草,但我们并不理睬,我们要去的是远处的山坡,那里与天相接,那里云朵很低很白,那里的野花也长得更招摇一点。说不定,在那里还能掏几个鸟窝,逐几只野兔。到了视野开阔之处,割草反而不重要了,先在草地上打个滚,再美美地睡上一觉,耳畔虫鸣鸟喧的,抵得上任何一种高雅的乐曲。醒来腹中微饿,摘几枚随处可见的野果就可果腹,如果再幸运一点儿,还能遇见倒挂于圪针窝的草蜂窝,在窝下架起干草,用火柴引燃,草蜂们纷纷弃巢而逃,那蜂巢里被火烤得微黄的蜂卵,就成了我们口中的珍馐美味。等到吃好了,睡足了,玩腻了,太阳也快要落山了,这才想起来割草。草随处皆是,一抓一大把,不大一会儿,就能把粪箕子塞得满满当当。往粪箕子里装草是有讲究的,善于装草的人以占据空间少的草头向内,占据空间多的草根向外,沿着粪箕子的骨架向上垒塞,直至塞成一座小丘,再不见粪箕子的模样,这才罢休。等到每个人的粪箕子都塞满了,我们就一人背起一座小山丘,向着来路走去。刚回到家,母亲们正好把晚饭做好了。
我们这些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其实也有惧怕的东西。最怕的就是那些荒野之中略高于地面的坟墓,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但是关于游魂野鬼的故事却并不遥远,长辈们说,死去的人会化成鬼魂,它们白天躲藏于坟墓之中,夜幕降临,就在旷野上游荡。许多年后,我读到本地诗人辰水写下的一首题为《在乡下》的诗,并被它深深打动。我愿把它抄录下来,以此省略我的重复之言:
在乡下我常常为了割到更多的草
会尾随着那些茂盛的草来到河边
河的众多分岔向四下里流去
通常我会知道它们流向哪儿
或者是在哪儿因干涸而死掉
在这些河滩上还有那么多的坟墓
我至今都没弄清楚哪些是属于我们这个
家族的
平时我为了尽快地赶回家去
就会抄近道穿过这大片的坟墓
这时我会比平常走得更快些
这首诗简直就是白描,白描我们共有的童年。它将一个孩子对于死亡的隔膜和惧怕拿捏得那样精准、体贴,让我每每读起,就陷入那些与割草有关,与牲畜有关的回忆里。就像是一种摄影术,一个场景一旦被记忆摄取,除了色彩会渐渐消褪之外,它本性不改分毫。但真实的日子却不同,它逝者如斯夫,它不舍昼夜,它若无其事地流过去,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尘世就已地覆天翻。
就像是野草在我乡的地位。牛羊遍地、鸡犬相闻的六畜繁盛时代,作为庇佑六畜安康的草木,它们是一种怎样高贵的存在啊。而如今,六畜不保,草木已彻底沦为碍手碍脚碍眼的无用之物,人们就那么任它们于百无聊赖中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四
长久以来,我都不知道六畜为何物,问长辈们,他们众说纷纭,出入颇杂。当地的剪纸,也喜欢剪制一些题为“六畜兴旺”的作品,这些师承不同的手艺人,对六畜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牛马羊、猪猫狗、鸡鸭鹅,随意搭配,图的就是一个喜庆。画面上,满脸堆笑的农人占据着中间的位置,肥硕、康健的牲畜环绕其间,或立或伏或卧,或奔或鸣或寐,若以某处为起点绕一圈,查一查,不多不少,正好是六种牲畜。然而,名正言顺的六畜究竟是什么呢?我无法回答。
查了关于“六畜”的资料,杜预为《左传》的注解是: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王应麟的《三字经》与之一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有此二位为六畜注解,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在今日的我们看来,这些简单的字眼,这字眼包裹之下的家常所伺之物,实在不足为奇。然而,若我们能借助一匹时光之马,驰骋于原始时代,我们或许会为自己的浅薄低下头来。
想一想我们的祖先吧。在篝火盛行的时代,他们伏在大地的脊背之上,沿着一成不变的路径,如野草般朝生夕死。朝夕之间,为了填饱自己的胃,他们启石为箭,磨岩成斧,将这天赐的利器执于手中,与世间的野兽相互追逐、游斗。有时候,他们被它们扑倒在地,成为它们的腹中之食;也有时候,他们将它们击倒在侧,延续着自己的身躯。在那么漫长的时光里,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恒的温饱。诅咒饥饿,它蚕食着祖先们的身躯,把他们献给死神;感谢饥饿,它启动了祖先们的智慧之光,让他们窥到了光明的门径。在饥饿的攻伐和佑护下,有一个祖先直起了弯曲的腰身,有一个祖先打制出石器的工具,有一个祖先发现了火焰的奥秘,有一个祖先从口中碰触到文字的闪电……那么多人被时光淘汰了,他们却成为了淘汰掉时光的人。我在想,在他们的照耀下,又是哪一位祖先率先将第一只野兽驱入了用石头和木头垒起的圈养之地?
想一想我们的六畜吧。在与我们祖先的竞争中,它们渐入劣势,逃无可逃。这些带着野性的生灵,爱山爱水,爱着自由和自由的碰撞。不幸的是,它们在众多的生灵中被我们的祖先选中,为它们安上了一具叫做名字的文明之枷。牛善耕,马能负,羊备祭,鸡司晨,犬防患,猪飨宾,当祖先们发现这些生灵的所长之后,便在那幽暗时代伸出早已脱离了野性的手,灭掉了它们的野性,让它们臣服于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六畜的进化史,我们借助天地和众神赋予牲畜的所长,逃离荒蛮之境,抵达文明之地,随着文明标志物不断地衍变,它们像被我们劫掠的奴隶一样,被我们铭于青铜之上,绘在瓷器之身,纳入生肖之内,以此标榜我们自己高贵的胜利者的身份。
如此说来,五谷和六畜,应是祖先从原始时代跨越到文明时代的一对翅膀。这一对翅膀加持着我们于颠沛流离中始终维系着的那一丝希望,它们存在的意义,并不逊色于火种。两翼全,则可展翅向前;一翼废,便会重坠万丈渊底。
然而,作为农业立本的国度,我们似乎对五谷更为偏爱。神农氏教民植五谷,被视为中华文明正统的肇始。逐水草而居、牧牛羊于野的北方民族,则被视为夷人的行径。但事实上,我们的祖先驯服那些野生动物的难度和它们对于我们生计的影响,一点儿也不逊色于从草木之中完成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粮食。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缺乏对那些牲畜的敬重。常见二人相骂,脱口而出的,往往是“畜生”二字。说实话,每每听到这恶毒之言,我都会在心底替这些牲畜不平。然而让我更为不平的是,于文明的进程中,在榨尽六畜的利用价值之后,权衡利弊,我们果断选择了把它们遗弃。现而今,在我乡,“六畜凋敝”已经不再是一个疑问句。作为既定的事实,这四个字的尾巴尖上,不是该挂上一个表现陈述口气的句号,而是应郑重地挂上一个让我们感到沉重且惊恐的感叹号。
这绝非危言耸听。请看如今的我乡:在这除旧迎新之际,究竟有多少人手拿一副上书“六畜兴旺”的条幅,却无处可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