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雁 灵山县新圩中学
导入环节是现代化教学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在初中数学教学前利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入数学知识,才能改善当前初中生数学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效率偏低的局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初中生由于初中学科骤然增多,分身乏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再加上数学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后逻辑性进一步增强,学习难度增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逐渐丧失数学学习的优势。通过开展问题导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夯实数学基础,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思考数学问题,才是其应用的的重点。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摸索出能够紧密结合初中数学知识,又有创新形式的问题导入方法,燃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在进行问题导入的过程中,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与节奏,思考问题,探索知识,与知识进行对话,在解题中互相合作,提高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提升自我学习动力和实力。
导学的载体是具体的数学问题,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必须保证其与学习的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问题设置的质量,才能发挥导学的价值。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前叮嘱学生进行预习,没能给出有指向性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很容易措施重难点内容,导致进入正式授课时准备不足,无法跟上教师的思维与节奏。因此,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必须保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课前充分准备,教师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预设问题,学生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比如在教授“平行线判定”的相关内容前,教师就可以通过连续性层级导入的方式为学生预设问题进行导入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如何通过几何用语来简单推理和表述?等等,要求学生带着导入问题做好更完善的预习工作,在预习中就对平行线三种判定方法有一定的印象,尝试性通过这些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形成数学思维,对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也有较深的印象,并有准备地带入课堂去解答。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思考和学习行为上均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所要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还能积累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探索,加深巩固,必然显著提高学习质量,保证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受到应试思想的束缚,使其形成一种单向灌输知识的习惯,忽略学生学习知识和形成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将重点放在数学定理和公式的讲解上,要求学生套用去解答数学题目,忽略学生对公式和问题联系的理解,也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枯燥情绪,不利于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实际上,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好奇心较强的成长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性学习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与发展规律,可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导学法的应用通常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开端,问题的提出是为帮助学生掌握思路和方法,学生在接收问题时通常会产生很多疑问,而这些疑问大多为章节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在重难点知识一时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的作用,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启发思维,独立解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热情的激发有极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分式方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举例:我国某地区发生地震,周边工厂接到求救后要求工人连夜加工1500顶帐篷尽快运送到灾区,在完成300顶帐篷后,工厂管理者决定把效率提高为原来的1.5倍,并要求比原计划提前四天完成,要求学生求解每天应加工的帐篷数量。这个问题设置的出发点是要求学生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理清逻辑关系时不少学生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必要情况下提示学生设原来每日帐篷生产量为x,那么计划的情况为300+1.5x=1500,在此前提下学生更好地理顺了逻辑关系,从这个分式方程中逐渐可以推出效率提高后的生产量和预定天数,最终正确解答问题。这样导学的方式是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思维形成的转变,也是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由学生通过提示导入亲自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确保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综上所述,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导学形式下开展数学教学,学生才能尽快发现重难点和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顺着导学思路高效学习,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