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纯
太行文联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活动于太行山区域的一个群众文化团体,也是这一区域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的领导机关。它的创建和发展是随着由邓小平、刘伯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创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而不断巩固和壮大的。
1937年11月,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已侵占我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我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迅速进军到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并以此为依托开始创建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初创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抗日工作的局面很快开展起来,在群众运动中,工、农、青、妇等抗日团体纷纷建立,其时,文化界的抗日团体也在紧张热烈的酝酿当中。
1938年10月,汇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化人高沐鸿、王玉堂(冈夫)、王书良、陈大东、周化南、郝汀、王振华等同志共同发起,创办了这块根据地的第一份综合性文化刊物《文化哨》。关于这份刊物,建国后的几种文献是这样极简单介绍的:该刊由王玉堂、郝汀编辑,月刊,32开,油印。笔者曾多年潜心搜寻,终因年代久远,无处觅到。很遗憾,今人已无法对该刊的内容去进行评介了。但笔者在一册1939年5月出版的《政治周刊》杂志上看到一位署名“马儿”的作者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专门介绍刊物《文化哨》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约略可看到一些《文化哨》的内容风貌,现将这篇文章摘录一段如下:
“……《文化哨》是晋东南唯一的综合性的文化刊物,在我们看了它一、二、三期后,首先要指出该刊物中无论是论文、小说、诗歌等,都能把握现实,适应着现实的需要,而且又都是生动的真实的描叙,及由心里发出来的呼吼,如‘战时文化教育之商榷’‘文学新形式与街头诗’‘启蒙与引玉’‘反对侵略主义文化’‘论汪精卫投降’几篇论文,都是抓住了问题中心,提示了许多宝贵意见。又‘指纹’‘忠告’‘一个人的死’几篇散文小说也都反映了现实的战斗生活。其它如‘生死线上’‘古今往来’‘我们不露一点秘密’(剧本)、‘我喊叫向全世界’‘光荣的俘虏’‘新春敬礼曲’(新诗)也都是把握着赤裸裸的现实发出的。《文化哨》在内容上能做到了大众化、通俗化,所以它足以成为战士、农民、工人、妇女和学生的唯一友伴。它刊载了一些通俗的文字和诗歌,‘专等你’‘困死敌人’等街头诗真正能达到了通俗、扼要和简单的境地,适合了大众的口味……”
这段文章摘录或可使我们间接地增加了一些对这册刊物的感性认知。笔者曾访问过当年办刊和为此刊撰稿的老人,据他们回忆,该刊出版发行后,受到了根据地党委的重视和好评。
1939年,太行根据地在政治、军事及群众运动等各方面的建设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高潮,文化工作也是异常活跃。5月4日,在以《文化哨》人员为班底的基础上,成立了“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总会”(简称“文总”)。文总成立后,在它的周围团结了大批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他们先后在太南、太北、太岳、冀西成立了文总办事处,县有文救会,村有文救小组;他们出版了定期的文艺刊物《文化动员》(因战争频繁一度停刊,1940年复刊后改名为《文动》)、救亡剧本、街头诗选、冬学课本、反“扫荡”报告丛刊等书刊;先后成立和加入文救总会的晋东南文协、剧协、音协、美协等专业文化团体更加壮大了文总的声势,他们紧密配合根据地党委号召,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宣传抗战,动员民众,形式热烈,内容扎实。正如1940年召开的晋东南文化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总的成立,对于本区的文化运动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文化工作逐渐走上正规的整齐的步调。”
1941年1月13日,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总会召开第二届第一次执委会,会上做出重要决议,即:“文总”更名为“晋东南文化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晋东南文联”。而随着这块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文联影响所及也在不断地以晋东南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着,这年9月,又称晋冀豫文联。1942年9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后,文联便正式冠以太行文联的称谓,并一直延续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前夜。
无论是太行文联,或是晋冀豫文联,或是晋东南文联,或是晋东南文总,再或是《文化哨》,尽管称谓屡有变化,但这个团体总的宗旨、纲领、任务却是贯彻始终,一脉相承的。因此,可以说,太行文联的最初发韧,即是1938年10月初创杂志《文化哨》的时期,至1949年8月,随着太行区的撤并,太行文联圆满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据此推论,太行文联在太行山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共延续发展了长达11年的时间。在这11年间,大小战役频繁发生,物质条件极为艰苦,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太行文联仍坚持创办、出版、发行了12种文艺刊物,如早期的《文化哨》《文化动员》《文动》《文艺轻骑》和稍后的《华北文化》《华北文艺》《新美术》《华北画报》《诗风》《青年与儿童》《文艺杂志》《太行文艺》。这些文艺刊物有油印的、有石印的,有的为月刊、有的为半月刊,有的刊物仅出版了一期、两期,但从这些刊物发表的大量文艺作品来看,它们都是在紧密地配合地方党委和抗日政府的大政方针,宣扬科学民主,启迪教育民众,普及文化知识,引领创作导向。在创办刊物的同时,太行文联还及时配合当前形势,编辑出版了多种宣传小册子。据笔者所知,现今幸存于世的有专供春节宣传演唱的秧歌小调,如:《贺和平》《鱼水相得》《秧歌小调集》,有秧歌剧本,如:《蒸干粮》《改变旧作风》《石寸金发家》《错打算盘》《贺功》,有歌舞剧本,如:《小两口谈和平》《纺织好》《四大恶霸》,有农村快板,如:《保卫好时光》以及《昆明惨案》。当然,这类宣传小册子还远不止如此,如:《反“扫荡”报告丛刊》《文艺大众小丛书》《古话正误》《七七之夜》等等,只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们现今已很难见到了。
太行文联当时聚集了大批根据地的文化先进,如“文总”时期的执行委员王振华、张柏园、高沐鸿、王玉堂(冈夫)、史纪言、李棣华、朱光、崔斗辰、李伯钊、杨秀峰、徐懋庸、任白戈、刘岱峰、杜润生、安岗、陈默君、郝汀、陈大东等,晋东南文协时期的刘白羽、荒煤、洪荒(阮章竞)、林火、李庄、张秀中、蒋弼、袁勃、何云、张香山等。他们不仅在当时肩负着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任,即便在建国后,仍然活跃于文艺战线,有的同志还长期担任着各地文艺界的领导责任。
曾先后担任太行文联主任的两位根据地文化界领军人物,一为高沐鸿,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即活跃文坛,积极参与文艺狂飙运动,著作颇丰;另为当时已名震全国文坛的徐懋庸。二位主任都曾为太行文联的建设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但这二位主任均在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中遭受不公待遇,竟至在文坛长期销声匿迹。即便如此,太行文联那段火热的日子仍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的。
综上略述,经11年的艰难岁月,太行文联,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历11年的战斗史迹,太行文联,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应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
附:
曾经在太行文联工作过的同志名单
高沐鸿、徐懋庸、林火、王玉堂(冈夫)、郝汀、陈默君、张秀中、王博习、高咏、刘稚林、袁勃、陆耕、王韦、袁毓明、郭维洲、李光、马印秋、赵枫川、阮章竞、郑笃、寒声、夏洪飞、唐仁均、王礼易、叶枫、董彦夫、吉林、赵佩蓝、张朴虎、武田寿、史文奎、程俊良、药恒、张怀信、史孟如、孙茂堂、孟良、李红、鲁宾、吉祥、程永和、魏三海、杨化仁、宋秋原、杜四海(此名单无序排列,且定会有遗漏,恳望知情者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