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独具时代特色与魅力的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年轻化的特点,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文化的风向标,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化、国际化、一流化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全方面的发展?在青年学生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打量人生底色,是新时代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校园文化精神从外在表现和内在意蕴都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吸收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着其独具魅力的中医药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能普及校园,滋养学生成长,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言中指出了三条可实践的途径:第一,固本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第二,铸魂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到教材体系当中去”;第三,底色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陈部长就有关问题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将教材课程体系建设好,二是积极拓展校园文化,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四是推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高等院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主阵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教育者要身先士卒,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要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形势,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领域,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好的沃土、更大的空间、良好的氛围,在教育这个主阵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长春中医药大学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7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工程”。旨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意见要求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医药教育相结合、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与实施开放办学相结合,通过完善机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强化环境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设中;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考核认证制度;抢占高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创新方式,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等途径和方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传统文化风格、中医药特色的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师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加坚实,知名度、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2018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在长春中医药大学落地生根。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旨在通过整合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系统研究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发展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高校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智库功能。吉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的成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地的建成有利于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充分调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近五年来,基地研究人员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籍整理项目2项,各类厅级项目近48项;公开发表CSSCI、核心论文4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3部;获得各级科研奖励21项;科研经费总计126.8万元。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深化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突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017年11月,学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工程”,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证制度”。由校外专家和学校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共同组成传统文化出题小组,搭建传统文化学习认证题库,题库涉及文学、历史、地理、中医经典等20大类,10000余道题。
为推进认证制度,学校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方向括展学习渠道:一是利用官网,搭建传统文化知识题库;二是利用官微,打造文化微课堂,自2017年,学校官微共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题库共计110期;三是研发文化学习软件,以手机游戏的方式,让使用者获得学习的乐趣。四是组织传统文化认证考试,每年学校统一组织一次传统文化认证考试,截止2019年1月,学校组织了两次认证考试,共有50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考试,1500余名学生取得优秀成绩,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证书”。五是每年举办两次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线上学习和线下竞赛形成有机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自1996年考开课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此基础之上,近年来学校增加了国学经典、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选修课,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氛围的改变,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传统文化特色校园时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建设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国医堂、继学书屋、五运六气馆、四象城剧场、八卦广场、河图洛书、参洛灯等具有中医药专业色彩的文化场馆与宣传平台。同时,学校办公楼、档案馆、教学楼等建筑也纷纷更名,“明德楼”“启德楼”“格物楼”“日新楼”等一批充满文化底蕴的名字集体“上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文化气息,广大师生时刻浸润于传统文化中。
校园文化“硬环境”改造的同时,学校也在着力加强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图书馆联合校团委、党委宣传部等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造性的构建了五行“莘悦读”推广体系,开展了第一届“经典诵读”赏读会、调版印刷体验、徐邦家书法展等多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阅读体验活动;筹划建设“中医经典”传承传播中心;建设“伤寒书院”,推进“精读经典,传承文化”工程建设,引导大学生品读经典,感受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的基础工作。5000年的传统文化为中医药类高等学府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融合,有利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复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中医药高等学府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将文化传承创新之“魂”注入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之“体”,以校园文化载体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使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负面文化、低俗文化和西方文化侵蚀,树立“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大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为祖国培养既具有精湛的医技医术,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