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书院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具有讲学、研究、论世等功能的学校形式。古代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延于明清,经历了千余年的兴衰起伏,形成了自由灵动、崇尚思考、立德立人的教育模式,推动了古代教育和学术研究发展,孕育了“求真、求善、求美”的书院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
自清代重视与鼓励书院教育以来,至光绪改革之前,甘肃共有书院77所。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对文武官吏与士民子弟的求学问题一向十分关注。从1869年至1880年,左公倡导新建书院9所,恢复书院12所。南华书院初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前,甘州绅民集资,欲为左公立生祠,以之兴建南华书院。解放后,南华书院改为新生机械厂,后辟为南环路。2014年,甘州区委区政府修整西来寺巷古民居,恢复南华书院,并向社会开放。2015年4月,张掖南华书院恢复开院书院以传承历史、激扬文脉为根本,以国学交流、书画创作为途径,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书香甘州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南华书院自恢复以来成功举办了多次书画作品展览和学术讲座,影响和带动书画名家讴歌时代、礼赞甘州。同时它主要以国学的研究、交流、传播与书画的创作、交流、展出为主要职责,每年向社会提供不少于50场公益讲座。
南华书院自恢复以来成功举办了多次书画作品展览和学术讲座,开展了系列活动:山西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文化学者参观并了解书院文化;湖北省政协考察团参访书院并提出共同推动书院文化建设;开展张建国先生书画创作讲座活动;敦煌学家杨福学先生与其弟子“传文化根脉,颂大美甘州”为主题的丝绸之路与河西文化研讨活动;山西省著名书画家蒋勇先生访问南华书院;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晓明带领《记住乡愁》摄制组在书院进行前期调研;甘肃省书协副主席、白银市书协主席张慧中一行参访书院并现场挥毫提下“万年一叹看甘州,左公千古数风流。南华书院朝西开,心向东方读春秋”;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部负责人、二级巡视员王春生一行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洪清,副区长谢青春,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许杰等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在南华书院调研,南华书院现址为同盟会会员王之佐宅第,为张掖现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南华书院设河西文化研究室、经典诵读中心、诗画张掖工作室、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嘉园”,书院突出了讲学、藏书、展览、研究等功能,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为主,搭建了较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为交流学术、宣传张掖、传播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引起了当地民众,政府,学校的重视与关注,更加吸引了外来文化学者走进书院、参观书院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文化传承是文物保护的目标,南华书院所举办的这些文化活动是当代价值的体现。
“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的互利共赢之路,是文化交融共同发展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探索出符合地方传统书院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首先是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特色文化地标。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作为地方文化品牌,例如敦煌市的莫高窟。而今以张掖市南华书院为视点,河西宝卷就是它的文化地标,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由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演变而来,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农村中广为流传。据资料显示,河西宝卷受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内容包含儒、释、道三教教义还有大量非宗教的民间神话、传说、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多表现惩恶扬善、忠孝仁爱等传统道德教化内容。河西宝卷不仅是对民众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更是地方文化的地标。
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学校资源、大众媒体资源等,进一步在诠释和弘扬地方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多个主体共同合作推进:一是地方政府要整合地方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支持环境,使文化具有更强的公益性与发展性。二是学校应当注重思想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设施,定期向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从小开始培养这种文化意识,如开展讲座、诗歌会,国学经典诵读以及相关演出等,南华书院的每周日国学经典诵读就是最好的诠释;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度研究,成立地方文化研究院。三是大众媒介为地方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追求宣传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介的综合效应,使优良地方文化深入人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好的文化培育不仅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有完善的文化载体。地方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更需要借助载体来表现。借助地方文化现有载体,传承和发展好文化活动,将地方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紧跟时代步伐,将中国传统节日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一种南华书院独有的魅力。
文化应具有两心,即文化自信和文化匠心。而当地人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使得地方文化更具包容性。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自信,才使地方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也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寻求和实现着可持续的发展。文化匠心即传承者本身的职业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如工匠精神,因为有了这种价值理念,地方传统文化才有如此高的研究价值。人们应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突破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从声音、影像、图画、场景等多维度、全方位对地方文化进行展示。在新时代只有真正把握好两心凝聚,才能使得地方文化传承的更好。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是顺应当代地方的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从南华书院一馆一书院两会四中心的发展,可以看出地方文化资源向当代艺术等转化的很多可能性,艺术方式和以及艺术创作方法的延展性和无限性。虽然我们生活的地域性使得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已经将地方文化融合,将大众的视野带入了地方特色文化中。